市府“搬家”已成城市新景观

  成都、杭州、西安乃至江苏的苏州、南通、扬州……市政府机构为支持城市建设,纷纷迁址让地,一时传为佳话。最近,南京市一人大代表也个人进言,建议市四套班子迁移至战略开发方兴未艾的河西地区……

  聚焦市府搬迁

  本报记者近日获悉,南京市人大代表胡卫群在今年的南京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迁移到河西地区的建议》。建议引起了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士的注意,因为这是首个提出市府“搬家”的人大代表建议。目前有关方面正对这一建议进行研究和办理。

  胡卫群代表在建议书里提出,为了促进河西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护和恢复明城墙风光带及有关历史文物,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建议将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搬迁到河西地区。

  胡卫群代表在建议书中写道,1.河西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前几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河西地区的战略决策后,河西地区正在成为我市开发的一块热土。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号召,特别是为了迎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在河西地区建设奥体中心等十大项目,将使河西地区的开发跨上一个新台阶。为了能真正把河西地区建设成我市的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应该把市委市政府迁移,将会迅速带动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一条分流主城区内市中心人口,减轻市中心住房、交通、供电、供气等各种压力,使河西在经济、文化、三产迅速发展成为城市副中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2.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和建设的需要。基本完整的明城墙及其周边的秦淮河、玄武湖,是南京独一无二的标志,它是历史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绿与蓝、历史与环境、生态与文化的极佳组合,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有着可与世界上任何美丽城市相媲美的优美空间轮廓。根据城市规划,到2005年将完成有城墙段落22公里长的全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届时明城墙风光带将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巨大优势和潜力。这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无疑对于提升南京的旅游品位和地位有很大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所在地,正处于明城墙风光带内,这对风光带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影响。市四套领导班子搬迁到河西地区,有利于明城墙风光带的建设,以及后续的各种工作的展开。3.恢复文物开发旅游资源的需要。现在市四套班子所在地是原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或武庙所在地,而且武庙是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认为市四套班子搬至河西地区后,有利于恢复考试院和武庙等文物,有利于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为此,我建议在未来两年内即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在宁召开前夕及以后的若干年内,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等四套班子有计划、有步骤、分散迁到河西地区,实现我市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昨天晚上,记者采访了关于南京市政府机关应迁移河西一文的建议者,南京市人大代表胡卫群女士。胡老师告诉记者,当初起草这一建议的初衷很简单,南京人有一个老的传统观念,区划观念非常重,始终不愿跳出老城。这样一来,随着南京城市化的进展,老城内建筑密度严重超标,人们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出于保护古城,老城内改造难度很大,城内人均住房标准,人均休闲绿地难有大的改善,城市排污、生活垃圾、噪音污染等给老城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大家都知道,政府是城市的首脑机关,政府机关跳出老城到新建市区,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将有一个飞跃,必将吸引一大批人涌入河西地区。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政府机关所在地正处民国建筑物考试院和武庙以及明城墙台城,现在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如果政府再不搬迁出局,对保护古城风貌会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部门:迁址还未提上日程

  人大代表和专业人士对政府机构迁往别处的建议,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关注,也出现了一些热议。

  有关专家认为,政府机关办公楼跳出老城,迁移新城,无论是在保护古城风貌、缓解老城交通压力、保护人居环境上都有一定的积极因素。那么,政府机构是否如代表建议的,正在考虑搬迁到河西地区,还是像传言中所说的,可能搬往目前空置的大校机场?大校机场地处秦淮区,是南京城内仅有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南京市规划局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明确表态,市政府搬迁大校机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那里根本不具备迁址条件。记者随后就政府搬迁的可能性采访了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记者将来意表达之后,办公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政府行政中心所在地,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对区域经济来说有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关于建议南京市政府迁移河西一事,也早有所闻。今年,河西地区的城建是南京的重中之重,各项配套设施将相应推出,在这一点上河西占有一定的优势。今年初,南京市人大代表胡女士向人大提交了关于南京市四套班子迁移河西的建议,引起了政府工作部门的重视。目前关于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答复工作还未进行,预计到3月份,他们将人大代表的有关议案和建议进行整理送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审批,至于南京市政府机关办公楼需不需要搬迁?如果决定搬迁,何时搬迁,搬迁到哪里,这些目前还没有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专家:政府搬“家”体现以人为本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惠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南京市四套班子办公所在地是民国时期的考试院和武庙所在地,如果南京市政府搬迁到河西,对河西在文化品位、政治氛围、商业繁荣上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南京市政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有不少旅游城市政府办公楼搬迁的先例,如四川成都就将位于市中心的政府办公楼搬迁到了城南地区,目前城南拆迁工作已开始;杭州西湖畔上的政府部门办公楼,由于影响了西湖美景,也被搬迁出局。就说南京的总统府,在这之前总统府是江苏省政协的办公楼。为了让中外游客更进一步了解民国文化,省政协搬出之后,总统府对外开放,还其本来“面貌”。据统计,每年来南京总统府参观游览的游客超过百万。游客们通过实地游玩,真正体味到民国历史文化的韵味。

  徐老师认为,民国考试院的空出,将发挥其自身的最大价值,届时,鸡鸣寺、北极阁、九华山、玄武湖、台城(市政府院内)五大景点将遥相呼应,连成一片,它集中体现出南京山水成林的城市特色,彰显出古城的历史文化。过去,由于历史原因,考试院作为政府办公点使游客无法入内重温民国历史文化。当然,土地应该最大化地被利用,作为政府办公楼在哪都可以办公。早在几年前,南京市政府就计划将政府迁出,这充分体现了南京市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最好的景观交还给老百姓,让中外游客真正品味、了解、体会、享受南京历史名城的内涵、风采和韵味。

  江苏通、苏、扬市政府搬“家”让地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江苏不少城市面临区划布局重新调整,新老城区协调迁移的课题。据悉,截至目前,已有苏、通、扬等市的市行政中心发生了迁址让地情况。

  南通市政府将进新城区

  据了解,南通市市政府行政大楼将于今年5月1日左右搬迁到新城区。据相关人士透露,此次政府大楼搬迁一方面是为了把老城区“十字街”黄金地段的土地让出来,最大限度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这样既节约了城市里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也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另一方面带动了新城区的商业开发,加快城市化进程。

  苏州市政府“挪”地

  苏州市行政中心是1996年6月8日搬到三香路180号的。据一位已退休的市政府老公务员介绍,未搬迁前,苏州市政府机关主要部门分布在人民路80号和五卅路老地区行政公署内办公,而市政府下属的各部局则零散地分布在苏州老城区的各个角落里,这种布局使得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协调工作进度缓慢。而且,由于利用民国时期和后来补建的楼房作为办公用房,公务员的办公条件很差。由于人民路80号位于苏州交通最繁忙的路口―――饮马桥旁边,遇上重大事情极易导致交通堵塞,这些原因促使苏州市行政中心决定落户三香路180号。现在,苏州市四套班子和主要行政部局集中在一个大院子里办公,各部门的协调畅通无阻。

  扬州市政府西迁让地

  扬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勤告诉记者,扬州市政府东大院位于扬州市文昌中路和国庆路交会处,长期以来为扬州的重要商业街区。1996年下半年政府搬迁到西边的文昌西路118号,政府大院西迁,除因为东大院地处闹市、面积有限、办公资源比较紧张外,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中心往西发展,实现“十年建设一个新扬州城”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西迁带来的不仅是政治中心的西移,而且使金融、房产、娱乐、消费重心向西进行延伸和拓展。从旧城区走出来的市民,不仅改善了生活和工作环境,思想和观念也得到了不同的解放,这为扬州的大发展创造了软件和硬件条件。

  景德镇市政府“让位”御窑遗址

  2003年元月21日,江西景德镇市政府全部搬迁御窑厂遗址,从而为御窑遗址的保护和挖掘,建造御窑博物馆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市迎宾大道不到10亩地的一院落内,9排用三合板搭建起的简易工棚成为这个市政府的临时办公室。

  保护御窑遗址,筹建世界上惟一的御窑遗址博物馆是景德镇市建设江南旅游都市的一项主要举措。

  从繁华闹市区搬迁至新市区,体现了景德镇市政府经营城市、推动新市区发展,建设山水生态、陶瓷文化新区的独特匠心。

  西安市府南迁北移待定

  为西安各界所称道的西安市政府机关搬迁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南迁、北迁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最后定论。

  据了解,西安解放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城市发展规划,均以保护古城为中心,但一直没有考虑将政府机关迁出去,现代化建设与古城保护的冲突使古城不断遭到破坏。有关专家认为,现在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如果政府再不迁出,古城将会遭到进一步破坏。

  据悉,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将西安市政府机关迁出古城,建立新城区的设想。曾有代表十几年前在市人大会上提出过议案,当时主要是从古城保护的角度考虑,提出“政治中心外移,经济中心分散”的设想,建议省、市政府都迁出城。迁到哪里?还没有考虑具体地点,主要是二环以外。

  本报记者 王云伟 姚萍娟 景迅华 参与撰稿

  《江南时报》 (2004年02月26日 第一版)

2025-01-06 12:36 点击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