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东平湖移民搬迁记】我家住在东平湖
央视网消息:山东的东平湖,是《水浒传》里“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至今的水域。上世纪50年代,由于修建东平湖水库,几十万居民离开家园,成为无地移民;近年来,东平湖成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许多移民又离开水面,放弃养鱼为生。为了让东平湖移民这个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群体实现脱贫,当地启动了贫困移民搬迁工程,努力让他们实现安居乐业。从2016年1月开始,央视记者在东平县蹲点采访,从今天起推出“新春走基层”《东平湖移民搬迁记》。
拉凌网,是东平湖渔民一项古老的冬捕活动,完全靠人工。
最近几年,随着东平湖水位下降,捕鱼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山东东平湖,位于黄河南岸,古称蓼儿洼、大野泽,是当年八百里水泊梁山唯一遗存至今的水域。解放前,由于黄河泛滥,东平湖百姓经常遭受灭顶之灾。上世纪50年代,国家修建东平湖水库,确保了黄河安澜,24万5千名库区百姓也因此举家外迁。
36岁的杜磊是银山镇南堂子村渔民,他们家就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湖上的渔民。
东平湖渔民们外出打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东平湖如今又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为了向华北地区输送符合水质标准的长江水,政府号召减少水产养殖业,并且限定禁渔期,这让渔民的收入又少了一大块儿。今天,杜磊和伙伴忙活了半天,收获却十分有限。
东平湖渔民们遇到的另一件头疼事,就是住房。潘孟于村位于古运河边,以前是一个渔民村,渔民们从东平湖迁出后,既没有耕地,也没有宅基地,成了纯粹的无地移民。
今年76岁的潘乐青老人在潘孟于村做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据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无地移民的住房问题,国家在东平湖里的这块高地上批了一小块地,单独建了几个小渔村,潘孟于村就是其中之一。老书记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与当年的建房有关。
原来,当年政府拨款50万元,老书记带着村民建起了300间二层小楼,最后一结算,只花了32万,还剩下18万,他二话没说,直接退回去了。
当年政府拨款建房之后,移民们算是勉强安置好了,但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日渐增多,住房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由于根本住不开,年轻人纷纷外出,如今潘孟于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村。
在东平湖,还有一些村民的居住条件比潘孟于村还要窘迫。
今年75岁的黄兰银是东平县戴庙镇土山村人,他的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被称为“水上漂”,也叫“随河船”。
“随河船”的历史有几百年之久。当年水浒英雄就生活在这片芦苇丛生、渔歌相闻的“水泊”里。“随河船”上的渔民常年在湖面上生产生活,尤其到了冬天,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还要在冰冷的湖水中打鱼,常年下来,很多老渔民都落下了病根。
一艘艘小小的“随河船”,就这样养育着一代代勤劳善良的渔家儿女,承载着他们全部的家当和希望,成为在东平湖上顽强生存的一个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