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李村集告别河底 1800余业户完成搬迁(图)
原标题:百年李村集 告别河底登堂入室
1800余业户完成搬迁 位于重庆南路与青山路交界处的全新李村大集启用
源自元明时期的李村大集如今有了新的归处,搬迁至重庆南路与青山路交界处的全新的李村大集已经启用,涉及的1800余业户均得到妥善安置。昨天,李沧区政府多个部门向记者讲述了李村大集搬迁背后的故事。
经营业户不再担心泄洪
昨天上午,记者在李村大集看到,李村大集内的业户众多,经营繁忙,崭新的市场也带来了全新的人气。新李村大集香油作坊主张永喜告诉记者:“搬迁后,不用再担心下雨导致设备被淹的问题了。 ”1986年7月1日,张永喜带着500元钱、2000斤芝麻举家扎根到了青岛。现在他的香油作坊已经干了30余年,在青岛也是小有名气,当然这么多年也少不了一些坎坷,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的那场暴雨,当时的那场雨下得太突然,整个李村河中游河段一片汪洋,也一片狼藉,水位上涨得太快,大批小商贩和货物被困在河道中,张永喜的作坊也未能幸免。当时他正在卸设备的螺丝,刚卸到一半河水就迅速上涨,为了生命安全,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当时他刚从河南运来10吨芝麻,全被雨水泡了,加上4台韩国机器也进了水和沙粒,总共损失了20多万元,这对当时的张永喜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养家糊口的重担加上经济的巨大损失,整整熬了3年才让这个男人慢慢缓过来。此次李村大集搬迁,张永喜再也不用担心下雨设备被淹了,全新整洁的环境也让他感到满意。
74岁的吕龙聚已经是李村大集服装老业户了,从1980年开始就在李村大集摆摊做生意。谈到旧大集,吕龙聚说:“原来在河底的时候,都是露天做生意,风吹日晒的,特别是夏天,一下雨整个河底就乱套了。现在,没有了安全隐患,设施也比以前好了。“以前在旧大集我的摊位有6-8米宽,搬到新大集变成了12米。 ”吕龙聚说。
新李村大集功能齐全
据李沧区市场管理中心袁兵介绍,新李村大集位于重庆中路与青山路交叉口原青岛钢瓶厂地块,由李沧区市场建设服务中心投资建设,总投资约5000万元,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农贸市场区、文化交易市场区、赶集区和停车区。封闭式农贸市场,按照我市标准化农贸市场的要求设计建设,用于安置“天天市”固定经营业户。建筑面积约1.22万平方米,营业网点约168个;农贸市场中间区域约6500平方米,设置岛式柜台,标准摊位约700个。室内农贸市场划分为5个功能区:水产品区、肉食区、蔬菜水果区、调料副食品区、特色小商品区。文化交易市场区为两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一层为茶文化交易区,二层为花卉交易区。赶集区1.2万余平方米,用于逢二、逢七赶集。李村大集设有停车场3处,停车位约370个。其中,市场内停车场停车位约170个,周边新建两处临时停车场,停车位约200个。
搬迁调度会开了10余次
长期以来,由于李村河底 “天天市”占用泄洪通道经营,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消费安全等问题突出,被省、市列入重大安全隐患。每逢集日,大量的客流、车流涌入,给本已拥堵的李村中心商圈交通带来更大压力。“天天市”经营设施简陋破旧,乱搭乱建,卫生脏乱差,成为李村中心商圈视觉污染顽疾和提档升级的难点,与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李沧极不协调。
李沧区商务局石俊杰处长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李沧区委、区政府召开李村大集搬迁工作专题会、调度会10余次,研究确定大集搬迁工作目标任务、政策措施。
同时,区商务、建管、城管、规划、交警、公安等相关部门、相关办事处和单位为项目选址、规划建设,周边道路管网、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占路经营查处,以及周边交通组织等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仅用9个月时间,完成了《李村河底“天天市”搬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和建筑设计方案,项目地块渣土清运21万立方米、爆破岩石5万立方米,迁移下地贯穿项目地块东北-西南走向两路长500米的35KV高压线,新建了总建筑面积达2.34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区和花卉交易市场区,以及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
大集搬迁历时14个月
李村大集经营业户依托李村商圈中心优良的地理位置和旺盛的人气,以及低廉的经营成本,对李村河底的李村大集形成了深厚的情感,有的业户一家几代人在此谋生。由于李村大集的长期性、社会性和复杂性,经营业户的搬迁工作任务艰巨而又复杂。搬迁前,对“天天市”固定经营业户数量、经营种类、家庭住址、社会关系,以及搬迁安置意向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并逐一登记造册,对800户经营业户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甄别分类,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深得民心的鼓励业户搬迁和培育新大集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做到不与民争利,最大限度解决业户反映的实际问题和诉求。“李村大集搬迁工程于2015年4月正式启动,2016年6月底完成搬迁,2016年7月1日正式开业。做到800余家固定经营业户、1000余家临时赶集业户整体搬迁,没有出现一次上访,实现了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和谐、平稳、顺利、按时搬迁工作目标。 ”
李村大集建国后曾经历三次搬迁
历经百年沧桑的李村大集在建国后曾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74岁的老商户吕龙聚就经历了这三次搬迁。
第一次变迁是1952年到1953年,当时正值城市工商业改革,党跟政府一起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集合起来,现在的华龙公司就是由原来的个体工商业改造而成的。
第二次变迁发生在1956年,李村大集搬迁到了现在的维客广场处。据吕龙聚说,当时因为是计划经济体制,粮食和肉类都是统购统销的,李村大集上不能自由买卖,卖杂货的商铺都没有了,整个大集一片萧条,原先的几百家商户只剩下卖粮食的小贩了。
第三次变迁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李村大集卖杂货的小商贩们变多了,“但还是光秃秃的,就是个体育广场。 ”吕龙聚说,当时是搬到了崂山体育馆,作为临时的大集,后期又搬回了河道上,“所有的小贩都集聚在河道,路边上都是摆摊的。”他继续说,大集开始变得很繁荣,卖的品种也多了,李村大集重新变得活跃起来。(记者 原野 实习生赵文静 王莉莉 本版摄影 记者 赵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