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一砖一瓦都是情

搬迁:一砖一瓦都是情

访谈人/潘华法

走进现代化的东方茂商业中心,乘坐电梯前往位于17楼的浙江星火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内部设施齐全,装修风格独树一帜,华丽却不庸俗、雅致却不张扬,给人一种笔墨难以描述的韵味。迈步会客厅,玻璃全景式的房间可以将窗外的风景一览无余。

纵横交错的公路,构成了杭城的动脉。在建的杭州地铁工地将铺成未来的交通网络;星火集团投资新建的几个留用地开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依傍在园区旁的绿地,给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以休闲和放松之机。不远处的沈家社区,高楼林立、生机勃勃。可这片繁华的民居在四十年前却是一层草瓦房的集聚地,而星火集团正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从这片曾经贫穷与落后的小村子里诞生和不断发展壮大的,集团董事长潘华法正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四十年的蜕变,昔日农村换新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沈家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办企业刚刚起家,农机修配厂和玻璃仪器厂一年仅几十万产值。村民主要以生产队集体经营为单位、靠从事农业劳务赚取工分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采用集体经营收入对村民进行年终分配,最多的人家也只能分到一两百元,还有一些平时向生产队借款而导致欠款的倒挂户。

改革开放后,沈家村陆续开办了香水厂、毛纺厂、水泥预制厂、金属构建厂等。到1995年,拥有近10家村办企业,企业年产值达百万元。同时,村里积极推进企业改革,通过不动产租赁、动产拍卖等方法获取资金以便发展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办集体经济开始走向新的阶段。利用转制后的资金结余,沈家经合社开始积极发展物业经济。2000年,因政府建设东新园小区征用沈家村土地,村两委会充分利用征地补偿金,积极投资建设各类企业用房,招商引资,为沈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沈家集体经济发展稳中有升。沈家经合社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退二进三”的战略,发展楼宇经济。与此同时,沈家实施“一、二、三”发展举措:即一是中包地块“退二进三”出让;二是打造下城区高新产业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三是创办“一老一小一新”民生综合体,有力促进了沈家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沈家经合社收益不断增加,从2003年净资产1.2亿元到2019年的20亿元。同时,经合社股民综合收益年年创下新高。到2017年农居搬迁完成为止,沈家社区每户家庭已整体实现共同富裕。家庭收入除了常规就业以外,还包括创办企业、个体经营、房屋出租以及经合社股份分红的收益。同时,在“撤村建居”后,沈家社区实现了全员医保和养老社保由集体缴纳80%、个人缴纳20%的企业化社保模式。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舒心。“蒸蒸日上”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沈家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

做好“加减法”,党建引领走新路

2003年10月,沈家村撤村建居,成立沈家社区和沈家经济合作社,原党组织“一分为二”,成立了沈家社区党总支和沈家经合社党支部两套班子。运行之初,因某些工作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推过抢功、“两张皮”的现象。

为尽快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街道党工委根据潘华法的建议,进行党建“加法”,建立沈家大党委制。2006年,党组织换届时,社区、经合社党组织合并,成立了沈家联合党委(沈家社区党委的前身),为社区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后盾。

随着沈家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党员不断增多,如何理顺组织体系、明确党员工作、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成为社区党委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一次,沈家做的是党建“减法”,按照“分类设立、个性管理、统筹运作”的原则,将原有四个党支部(经合社、社区和两个退休支部)分设为六个支部,同时明确人员组成及分工安排。

↑沈家改造前(东新街道提供)

分工后的党支部,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在实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沈家社区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创造了“民主、先锋、温情”的沈家模式,仅用22天完成了全社区585户签约,1个月时间完成全部腾房,再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整村拆平,没有出现一个上访户、钉子户。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沈家社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民主决策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了社区党委、居委会、经合社董事会班子成员提前签约,党员干部带头签约,居民群众跟上签约。同时,在农居搬迁前,社区党委将企业厂房改造成老年过渡用房(星火老年公寓),为社区80岁以上老人解决搬迁过渡难题,并将企业用房改造成为文化礼堂(星火人家),为585户居民提供过渡期的婚丧喜事场地。搬迁过程中,社区党委组织相关人员为居民拍摄“老宅合影”、“全家福”。农居搬迁完成后,社区党委举办“百家宴”答谢居民,领导班子成员亲自买菜做饭,将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个家庭、每位群众之中。

此外,沈家社区作为搬迁示范社区,代表下城区接待了市四套领导班子和各区领导对沈家“城中村”改造的实地视察,得到了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沈家社区的党建工作,为沈家树立了良好口碑,在杭州舞台上展现了“沈家风采”、讲好了“杭州故事”。

民生无小事,打造沈家幸福圈

作为沈家社区的“大当家”,潘华法认为,民生无小事,只要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摆到第一位。在社区发展过程中,沈家党委不断加大民生项目投入,打造了“一老一小一新”的民生综合体。

“一老”即打造杭城规模最大医养结合的精品养老机构——馨和园颐养院(高等级的民办养老机构),并引进与之配套的求是医院,在养老院内设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一小”即创办一家“民园+名园”集团化模式幼儿园——星星幼托园(高等级的民办幼儿园),解决辖区居民、企业和周边居民3周岁以下幼儿的托管问题。

“一新”即新建“新杭州人”的一个家——星火公寓(高等级的精品公寓),为辖区企业骨干和新创业青年提供可拎包入住的精装公寓。为打造高品质宜居和谐社区夯实了基础。

潘华法介绍,未来,沈家社区还将依托沈家三块安置房的硬件设施,打造建设智慧化社区。同时,沈家将会把现代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动控制和IC卡)技术与刷脸门禁系统相结合,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为智能化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新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快捷、优质、高效、超值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安全、舒适、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成为潘华法心中沈家社区民生项目未来发展的蓝图。

↑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东新街道提供)

初心不改,使命不易。从沈家村到沈家社区,潘华法在这片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坚持扎根了四十余年。他动情地说道:“全体党员和股东代表对我的认可度都很高,每次党组织和董事会换届的时候我都能以高票或全票当选。在全民公选区人大代表时,老百姓给我投的票也在逐届递增。这都离不开上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和全体老百姓的拥护,才使我有信念坚持下来,觉得自己这些年来的付出也很值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潘华法用行动谱写了共产党员的青春赞歌。对新时代的青年党员,他说:“我的青春奉献给了沈家的老百姓,是值得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党员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奋斗目标,绘制人生蓝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青年党员一定要发扬拼搏精神,提升自我价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青年党员一定要乐于奉献,努力付出,帮助他人。”

“一件小事,你只要坚持去做,就是伟大。”这是潘华法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潘华法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几十年如一日的实干和担当,中国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潘华法

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79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沈家经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务。获得省“千名好支书”、杭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供稿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史研究室)、东新街道党工委

原标题:《百年潮涌·红韵下城 | 搬迁:一砖一瓦都是情》

2025-01-28 03:36 点击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