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天,创下范围最广、速度最快、难度最大的“史无前例” 湖漫库区生态搬迁100%签约的背后
“昨天房子完成腾空验收,领取了临时安置费,今天就拿到了房票,整个过程很流畅。”2月27日上午,湖漫库区生态搬迁首批房票正式发放,城南镇山岙村村民毛先生成为首位领取者。
湖漫库区生态搬迁涉及湖漫水库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城南镇和石桥头镇的8个村,共1.2万余人,3200余户,5700余间房屋。从去年11月17日集中签约启动到12月24日全面完成,100%签约用时仅38天,创出了温岭辖内范围最广、速度最快、难度最大三个“史无前例”。
库区搬迁,这一20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能够取得阶段性胜利,数字背后有担当,有付出,也有温情。
势在必行
湖漫水库是温岭市县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担负着温岭城区及周边23万余人的饮用水供给任务。自2000年以来,温岭已先后四次开展湖漫库区移民搬迁,但因各种因素,一级、二级保护区内仍有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上万,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面源污染对饮用水源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湖漫水库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自2006年起,市人大围绕湖漫库区水资源保护工作,年年确定主题,年年持续推动。市政协每年的委员提案中也几乎都涉及库区搬迁工作,群众呼声热烈。因此,启动湖漫库区生态搬迁和环境治理工作,既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需要,也是响应群众强烈诉求、满足长效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利民为本
“这是温岭史上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搬迁,难度空前。”湖漫库区生态搬迁工作组综合协调组成员、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党委委员江丹介绍,“一方面,不少村庄历史违建体量大、时间久,问题突出,给政策处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村庄位置偏远、经济薄弱,许多村民思想守旧,对搬迁顾虑大,存在抵触情绪。”
一场“人民利益至上”的攻坚战由此启幕。湖漫库区搬迁工作实行“领导挂帅、部门参与、统一政策、分组包干”模式,将生态搬迁范围内涉及的8个村划分为四大片区,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负责一个片区,每个片区再组建4个攻坚专班和临时党支部,16个专班共抽调市级部门300多名同志下沉一线历练,分片区开展走访入户、调查摸底、“零距离”宣讲、入户评估、析产挂靠、矛盾调解、算经济账等工作,为100%签约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建立晾晒比拼机制,实行问题即报、进展日报以及“周例会制”“赛马比拼制”等,形成专班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每周日下午,由市委书记召集各专班牵头单位负责人举行例会,汇报工作进度、问题和困难,探讨解决办法,全力推进生态搬迁工作。
为切实保障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去年10月,市政府公布了《房屋搬迁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告期间,收到书面意见17条,网上反馈意见69条。去年11月,我市结合实际情况,采纳部分意见建议并作出修改,如吸收增加“异地复建”安置方式的建议,增加异地复建条款,增加异地复建加市场化安置条款等。
倾情投入
2月26日,湖漫库区生态搬迁腾空验收首日,石桥头镇黄西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云林家的中套小康型住宅完成验收,他带头锁门并贴上封条。当天,同村的10来户小康型住宅也陆续开始腾空。
汪云林与妻子在城区经营一家嵌糕店,这间住宅是他为儿子结婚备下的。生态搬迁工作启动后,他没有心思做生意了,扔下嵌糕店,每天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里位置偏远,大多是老房子,距离马路1.5公里,交通不便,作为水源保护区,很多经营性活动受到限制。现在政策好,趁着搬迁的机会,大家住到城里去,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汪云林的话鼓舞了一大部分村民。
集中签约启动后,汪云林带头签了字,并公开自己的协议内容,消除了大家的顾虑,村民的签约积极性更高了,黄西岙村的签约和腾空工作也走在了各村前列。同日,城南镇林岙村村民林先生一家早早腾空老房子,顺利搬进了位于岙环一带的新家。“非常感谢大家,我现在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从开始的百般抗拒到如今的感激,林先生态度的转变,源于林岙二组专班工作人员对他的倾情关怀与帮助。
林先生离异,独自带着孩子,父母身体不好,生活困难。前期入户调查评估阶段,由于他对搬迁政策不理解,加上家庭情况复杂,拒绝沟通,林岙二组专班吃了不少闭门羹。工作组没有放弃,坚持问题导向,并指定成员老许专门与其对接。经过一次次上门谈心,得知其顾虑在于后续安置问题,工作组便热心地帮他想办法。
“他们给我找了同一小区的两套住房,位置、价格、装修等我都很满意,也方便照料父母,还能有足够的现金支持迁后生活。整个过程中,为我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连新房的买卖合同都帮我起草把关,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林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