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民”乐享红火生活——楚雄州奋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
威楚大地上,搬迁群众正迈着昂扬的步伐,走在红火的新生活道路上,蓬勃升腾的新希望扑面而来。
全面做好重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搬迁安置的各个阶段工作,为全州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推进移民村组“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努力打造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助力乡村振兴;抓好永仁县永攀物流园区建设、大姚县移民产业园建设以及姚安县花卉园区建设,做强做大移民产业项目,助力园区经济发展;持续抓好移民信访维稳和矛盾化解工作,全力维护搬迁安置领域社会稳定……2024年,楚雄州以良好作风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描绘了一幅和谐共居、共建共享的美好画卷。
置家业 搬出幸福新生活
青山绿水间,水泥路像白丝带蜿蜒环绕;蓝天白云下,彝族民居整齐亮丽;房前屋后,草绿花红相映成趣;田园山林间,弦歌四起欢乐祥和……这就是全国文明村镇——大姚县赵家店镇紫丘村。
赵家店紫丘村。张从华 摄
然而,10多年前的紫丘村,却不是现在的景象。2013年,因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国家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在赵家店镇新建了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的紫丘村。原铁锁乡七棵树村委会5个村民小组90户316名彝族、傈僳族群众,全部搬迁安置到紫丘村,搬迁群众从此告别了茅草房、土坯房,住上了安全稳固、舒适美观的现代小洋房。
杨周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彝家阿妹,2013年跟随家人从大姚县铁锁乡七棵树村委会移民搬迁到紫丘村定居,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代移民。在她的回忆中,七棵树村委会地处偏僻、荒凉的金沙江河谷燥热地带,全村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极端恶劣,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大姚县最为典型的贫困村。
“刚搬迁过来的时候,大家生活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每天只会用柴烧火做饭,污染环境不说,还有安全隐患,好多人无所事事。”大学毕业后,杨周妹在昆明打了几年工,怀着一颗想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到家乡投入到紫丘村的建设中,并成为了一名村“三职”干部,主要负责党建和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紫丘村全貌
如何让搬迁到紫丘村的90户316名群众适应美好的“新生活”,成为当地干部面临的首要问题。转变从点滴开始,通过州级指导,县、镇、村三级干部挂包每户村民,入户采取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亲授的方式,使当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参加社会劳动,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大姚县持之以恒在紫丘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了支部引领一面旗、服务发展一条心、团结和谐一家亲“三个一”工程,在村中建设了红色文化长廊、廉政文化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党建廉洁文化主题公园和12个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事迹宣传栏。
紫丘移民村的新生活。张从华 摄
如今的紫丘村,“面子”漂亮,“里子”厚实,村民不仅有漂亮、干净、宜居的生活环境,还有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全村种植杨梅140余亩、花椒30余亩,年租金收入15.7万元;投资247.8万元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带动人均年分红300元至400元;90多人外出务工实现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三潭瀑布景区开发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旅游收入超750万元。紫丘村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成为了大姚县乡村振兴的典型。
紫丘村只是楚雄州搬迁安置工作推进中的一个缩影。2024年,全州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利项目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推进云南禄丰抽水蓄能电站搬迁安置工作,争取后期扶持资金1.97亿元投入移民村组“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建设等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已有45个已建、在建的移民新村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扩就业 此心安处是吾乡
“搬”只是第一步,“安”才是更关键的一步。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搬家容易搬“心”难。从山里搬进城里,买菜要钱、交通要钱、水电要钱……样样都要花钱的新生活,不禁让搬迁群众感到担忧:在城里能长期生活下去吗?
栗子园小区全貌
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有汉、彝、回、白等16个民族,居住有1958户、8036人,是整体搬迁安置组成的移民社区,因属于城市安置点,移民没有配置土地资源,搬迁安置之初,移民的生活来源仅仅为每月发放的生活补助费用。针对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栗子园社区总结出“九个一批”的做法,为社区居民提供全程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走出了一条移民安置小区“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蝶变之路。
栗子园社区通过9种方式尽可能挖掘就业机会,根据未就业人员的身体、年龄、文化条件和就业创业意向,科学确定班次内容,开展计算机、烹饪、保安、物业、缝纫、民用建筑、美容美发、园林绿化等专业化技能培训,覆盖了社区所有劳动人口。在积极争取“九个一批”的同时,派人到昆明甚至省外,与企业对接、到工厂推荐、找包工头协商,多方联系为移民寻找就业岗位,确保小区居民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6%以上。目前,社区内各家各户充分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栗子园小区移民群众乐享幸福生活
栗子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燕介绍,社区常态化开展遍访居民“五星”服务,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移民民间工艺专业合作社,对老年群体进行“一人一案”动态管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同时,还对社区在校学生进行台账管理,开设“爱心课堂”“雨露课堂”,帮助孩子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托起“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栗子园小区农贸市场
安居与乐业并重,安置与安心同在。如同栗子园社区的美好生活图景一样,在全州各个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扎根社区、安居乐业的景象无处不在。2024年,楚雄州抓实移民培训工作,促进移民就业创业,抓实移民产业发展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让移民得到实惠,抓实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提高移民群众生活质量。兴产业 夯实增收富民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搬迁只是序幕,搬迁之后的后续扶持更是重中之重。楚雄州突出移民生态宜居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抓实利益联结、收益分配、后续管理“三项机制”,统筹做好移民搬迁安置、移民产业发展、收益分配等民生工作,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确保移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州移民群众安全感、自豪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各移民搬迁安置村充分发挥自有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采取移民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移民搬迁与产业培植同步实施、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同步发展“三同步”措施,变“输血型”扶持为“造血型”扶持,围绕产业选择精准、经营方式精准、支持方式精准、移民受益精准“四个精准”抓转型促发展,把推进移民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高移民资产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多年努力,全州建成了一大批涉及种植、养殖、观光旅游、冷链物流、仓储运输、酒店等产业发展项目,确保移民收益不断增加。同时,全州成立移民专业合作社的县(市)均出台了移民资产收益分配办法,保障了移民群体最大化受益、持续受益,实现了收益资金反哺移民群众、产业发展带动移民增收,实现了移民产业发展与移民增收双赢,促进了共同富裕。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姚安县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两条主线,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一手抓改善库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以移民产业体系培植、移民新村建设为主的移民后期扶持体系,为移民区建设“添力”、为移民幸福“加码”。截至目前,姚安县共实施大(中)型水库创业就业产业项目(颐居酒店)、猪肉冷链建设项目等5个移民产业项目,总投资7631万元,所建项目均结合移民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栋川镇和光禄镇,方便群众就近务工。
姚安花卉
在姚安县的花卉种植基地里,一盆盆菊花开得正盛。等待装车运往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工人们熟练地将一盆盆菊花打包完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移民群众带来了增收的信心和底气。光禄镇福光村委会福光一组花卉大棚建设总投资796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96万元。花卉大棚建成后,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选取有实力的楚雄滇耘花卉园艺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租赁期间,公司分年度支付花卉大棚经营使用租金给姚安县惠泽移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全县移民直接受益分红、移民技术培训和帮助解决移民患病、子女上学等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了移民群众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水平,同时公司还吸纳了20多名移民群众在公司就业,每年可增加移民群众收入140多万元。
在大姚县各移民搬迁安置村,产业发展,致富路宽。湾碧乡种植芒果6.2万亩,年产量达6000吨,去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达249户;龙街镇龙福兴村,移民群众把配置的60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软籽石榴,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石榴5000多亩,去年移民实现人均收入16500元;赵家店镇紫丘村移民安置点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前的800多元增长到17016元。截至去年10月,大姚县共有1460名移民群众取得了技术培训相关资格证书,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4年,全州积极争取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9亿元,实施“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移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43个。紧紧围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大抓移民产业发展,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900多万元支持姚安县花卉产业发展,下拨大姚县、永仁县观音岩水电站移民资金8800万元推进后续项目实施,争取云南禄丰抽水蓄能电站搬迁安置资金6000万元,有序推进搬迁安置工作,持续做好大(中)型水利项目的搬迁安置工作,确保重大水利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实施,为全州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助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昔日,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今日,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已成楚雄州移民区的真实写照,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威楚大地遍地开花,“新居民”正乐享着红火的新生活。(记者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