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新规2025修订版相比旧版有哪些重大变化?
劳务派遣新规2025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规”)与旧版(2014年版《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核心差异,围绕“规范用工、强化权益、明确责任”三大主线,以下是10项重大变化及新旧版对比: 一、用工比例与岗位范围:从“宽松”到“严控” 1. 用工比例红线收紧
旧版:用工单位使用派遣工比例不得超过员工总数的10%(含劳动合同制员工与派遣工总和)。
新规:比例进一步压缩至8%,超限企业需在3年过渡期(2025年4月-2026年12月)内整改(整改期间禁止新增派遣用工),违规企业按每人5000元罚款。
2. “三性”岗位细化与强化旧版:仅笼统规定派遣工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未明确具体标准。
新规:
临时性:岗位存续不超过6个月(禁止长期使用派遣工);
辅助性:需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并公示(确保民主决策);
替代性:仅在正式员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临时空缺时使用(精准界定范围)。
3. 禁止“假外包、真派遣”旧版:未明确“假外包”的认定标准。
新规:以“业务外包”名义实际执行劳务派遣的行为,直接认定为违法(如企业将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但要求第三方按劳务派遣方式管理员工)。
二、劳动者权益保障:从“模糊”到“明确” 4. 同工同酬全面落地旧版:仅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但未明确“同工同酬”的具体标准(如是否包括绩效、福利)。
新规:
派遣工与正式工需实现“工资、绩效、福利”三维对标(如正式工有年终奖,派遣工也需有);
企业需每季度公示薪酬分配方案及对照表(确保透明化)。
5. 社保与工伤责任明确旧版:派遣单位需为派遣工缴纳社保,但未明确用工单位的责任(如社保漏缴时,用工单位是否需连带赔偿)。
新规:
社保缴纳:派遣单位需为派遣工缴纳社保,用工单位需承担连带责任(若派遣单位未足额缴纳,用工单位需补缴);
社保标准:跨地区派遣的,社保按用工单位所在地标准缴纳(杜绝“低缴漏缴”);
工伤处理:确立“派遣单位申报+用工单位配合”的模式(如派遣工在工作中受伤,由派遣单位负责申报工伤,用工单位需提供必要协助)。
6. 职业发展通道打通旧版:未提及派遣工的转正机制。
新规:连续工作满2年的派遣工可申请转为正式员工,企业需建立转聘机制(如设置转正考核标准、提供培训机会)。
三、劳务派遣单位资质与责任:从“松散”到“严格” 7. 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升级旧版:劳务派遣单位需取得行政许可,但未明确注册资本要求。
新规:
注册资本从50万元提升至200万元(确保单位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
需具备固定经营场所、合规管理制度(如劳动合同管理、社保缴纳制度);
未取得行政许可的单位,不得开展劳务派遣业务(违者面临最高5万元罚款)。
8. 违法处罚“双罚制”旧版: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对违法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但未明确具体罚款金额。
新规:
对违法行为(如超比例用工、虚假外包),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最高可罚款5万元;
情节严重的(如多次违法、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吊销派遣单位许可证。
四、过渡期与应对建议:从“无序”到“有序” 9. 过渡期安排新规:设置3年过渡期(2025年4月-2026年12月),企业需完成以下工作:
2025年4-6月:完成用工比例自查,制定调整方案(如转正、外包);
2025年7月-2026年12月:分阶段消化超比例派遣工(如逐步减少派遣工数量);
2027年1月起:新规全面实施,企业需建立长效合规机制(如引入AI监测平台,实时预警用工风险)。
10. 劳动者应对建议新规:明确劳动者的3项必做事项:
核对合同:确认派遣协议是否写明岗位性质、薪资标准(避免“模糊条款”);
留存证据:保存工资条、加班记录、岗位描述等(以备维权);
关注转正机会:连续工作满2年,主动申请转正(别错过“上岸”机会)。
总结:新规的核心逻辑新规通过“限比例、控岗位、强权益、严责任”四大手段,推动劳务派遣回归“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本质,彻底解决“假外包、真派遣”“同工不同酬”“社保推诿”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企业需积极调整用工模式(如建立内部人才市场、采用多元化用工),劳动者则需主动了解新规,维护自身权益。
注:以上内容基于2025年3-7月人社部及权威媒体解读,具体以官方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