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一搬五赢”
将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松桃的12.55万贫困群众安置到中心城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
铜仁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一搬五赢”
碧江区响塘龙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大龙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生产打火机的扶贫车间。
数 据
●“十三五”期间,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29.33万人的任务已完成,新建集中安置点144个。其中,跨区县搬迁安置点17个,安置12.55万人,占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的42.80%,占全省跨区县搬迁规模的53.82%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配套新建(改扩建)学校(园)66所,已完成39所,已配备教师609名,有意愿在安置地就读的随迁子女100%入学
●配套新建移民安置区医疗机构122个,共配备医务人员3784名
29.33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搬进城镇,其中12.55万人跨区县搬迁,一步住上了好房子,快步过上了好日子,形成了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跨区县布局,确保“一搬五赢”;跨区县协作,确保搬迁后续服务工作无缝衔接;跨部门联动,确保合力攻坚补位;跨思想阻碍,确保身安心安融入;跨服务半径,确保补好短板。
顶层设计、跨县布局,实现“一搬五赢”
拔穷根,需有革新之举。
“十三五”期间,铜仁紧抓易地扶贫搬迁机遇,搬迁29.33万人。其中,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占全省跨区县搬迁安置总人口的53.8%。
跨区县搬迁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铜仁市印发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在2017年至2018年间,将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松桃六县的12.55万贫困群众搬到中心城区碧江区、万山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安置。
科学选址建移民安置点。各安置地党委、政府从“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长远考虑出发,拿出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就业岗位多、紧靠城市中心等条件好的地块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
科学规划,跨区县布局,做到早安排、早谋划、早落实。2017年春节前,铜仁市首批跨区县搬迁群众689户3325人拎包入住铜仁碧江区、万山区、大龙开发区。
由此,铜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一搬五赢”的局面:
——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和促进了东西部区县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促进了东西部区县文化融合、取长补短,推进了全市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进步。
——搬迁群众享有安置地就业、就学、就医、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彻底改善了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环境,搬迁群众“经济账、子孙账、健康账”都很划算,全面提升了搬迁群众长远福祉。
——增加碧江区、万山区城市人口9万余人,人口增幅达到35%,带来的“人口红利”有力助推铜仁“一区五地”建设;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增加劳动力约1.4万人,解决了安置地企业劳动力需求,推动了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
——减轻落后西部区县社会资源承载压力,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迁出地土地资源和进行生态修复,助推乡村振兴。
区县协作、部门联动,确保搬出稳住
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是铜仁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怎么搬?搬出来后是否稳得住?铜仁多措并举,积极作为。
跨区县协作,确保搬迁后续服务工作无缝衔接——
铜仁建立跨区县联席领导小组制度、派驻干部制度、看房制度、支教制度、搬迁群众个人基本信息衔接制度等,打破了区县行政壁垒,推动迁出地、迁入地人房对接、搬迁入住、搬迁过渡、社会保障衔接等高效无缝衔接,保证了跨区县搬迁任务如期完成。
跨部门联动,合力攻坚补位——
建立月报表制度。教育、民政、人社、公安、卫生、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按月向市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报表,以便于及时掌握后续工作推进情况。
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安置地教育、卫计、民政、人社、公安等职能部门派驻干部进驻移民安置小区,设置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快捷办理搬迁群众就学、就医、低保、养老保险等民生事务。
配套完善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衔接、落实有关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事宜。如,市教育局编制《铜仁市中心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安置方案》,高效、快捷办理搬迁群众子女入学事宜,实现搬迁学子100%就近入学。同时,认真落实搬迁群众子女教育资助政策,特别是跨区县搬迁群众随迁子女入住新区后除享受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外,还可享受铜仁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兜底资助政策。
户籍转移快速跟进。铜仁市公安局出台相关制度,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窗口、“互联网+”户政便民利民平台,开展上门办理等优质服务,快捷办理搬迁群众户籍转移、身份证办理等业务。
民政保障有力。铜仁市民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民政配套措施的通知》等,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各项民政优惠政策得到落实。
……
通过“跨部门”联动,让移民群众少跑路,解决了移民群众搬迁后顾之忧,确保了跨区县移民搬迁快速推进。
消除顾虑、做好服务,让农民变市民
早晨起来,吃了早餐,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再赶到德龙劳务合作社缝纫车间上班……这是田霞的新生活。
“从农民变成了工人。”田霞说。她的老家在德江泉口镇新田村,搬到大龙开发区前,她与老公曾有顾虑:“搬出去后,没有地种,又没什么手艺,吃什么用什么?”
现在,她顾虑全消。搬到大龙后,政府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她学缝纫,老公学开挖掘机,培训结束政府推荐就业。
“许多老乡学会缝纫技术后,推荐到箱包产业园的工厂上班,每月工资4000来元。”田霞本也打算到箱包厂去,可孩子年幼需要照顾,箱包产业园稍远了点,只能“委屈”自己在楼下的劳务合作社灵活就业,现在在小区里的德龙劳务合作社缝纫车间工作。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为让群众稳得住、能脱贫,铜仁市多措并举,让移民群众跨过思想阻碍,确保身安心安融入——
跨越新居梦的“坎”,做到身安。铜仁强化人房精准对接、控制建房成本、实行房屋简装、打造功能齐全的移民小区,让搬迁群众跨越新居梦的“坎”,做到身安。
跨越心中顾虑“坎”,让群众心安。铜仁对迁出地“三块地”重新颁证,解除群众“失地”顾虑,并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小区扶贫车间、集体经济组织、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助移民群众就业、创业脱贫增收,让搬迁群众没有顾虑。
跨越农民变市民的“坎”,做到快速融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向移民群众宣传城市居家基本常识、交通法制、消防安全等知识,开展联谊活动,助推移民群众融入新环境,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实现安居乐业。
跨服务半径,确保补齐短板。根据安置点规划和实际管理需要,按照民政部门相关政策,增设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确保服务体系及时重建,保证移民群众办事放心、居住舒心。
松桃团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移民刘大喜一家。
◥ 故事
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舞阳新区胡美英:
“赚钱顾家两不误”
以前,胡美英从没想过,她有一天会成为城里人。
她的老家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大兴村,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她家搬到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舞阳新区,住进120平方米的楼房,开启了全新生活。
“以前,在家种地、带孩子,没有其他收入。”胡美英说,“现在在舞阳新区扶贫车间工作,做打火机,计件,一天能挣六七十元。”
胡美英工作的扶贫车间,是玉屏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2018年4月引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东亿电器气集团建设的,2000平方米,有工人108人,全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忙时把零件拿回家组装。”胡美英说,“赚钱顾家两不误。”她的两个孩子都在离小区不远的学校上学。
稳定就业才能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工作启动以来,玉屏自治县在舞阳新区先后举办了电工、挖掘机、厨师、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20余场次,共计培训搬迁群众1000余人次。
为鼓励搬迁群众自力更生,社区部分门面还以每平方米5元的低价出租,让搬迁群众积极创业,开超市、餐厅……真正让搬迁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碧江区白岩溪社区杨通利:
“一天能赚300多元钱,很知足”
杨通利的烧烤店开业一段时间了。
“一天能赚300多元钱。”他说,“很知足。”
他的烧烤店开在碧江区白岩溪社区,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是他的新家的地方。
他的老家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地茶村,住的是破旧的木房。为了生计,他与妻子长年在外务工,只有过年全家人才能短暂团聚。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2018年11月,在锣鼓声中,他们一家搬进碧江区白岩溪社区的新家,从农村搬进了城市。
上有老下有小,环境也改善了,他不想在外出打工了。
在社区的帮扶下,他开了一家烧烤店。白天,陪陪老人、准备食材,晚上经营烧烤店,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好生活。”杨通利的父亲杨正礼说。
“搬迁群众能否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解决就业是关键。”印江自治县驻白岩溪社区工作组工作人员龙梅说,“通过就业培训、协调资源,从印江搬到白岩溪社区的558户,每户至少有一人有了稳定工作。”
◥ 声音
铜仁市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钧贤:
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为让农村贫困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铜仁市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十三五”时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9.33万人,搬迁规模占全省搬迁总规模188万人的15.6%,位列全省第三。其中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占全市搬迁总规模的42.8%,占全省跨区县搬迁总规模的53.8%。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铜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搬进城镇,按照“六个坚持”“五个三”总体要求,坚持“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和“76554”工作方法,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帮助广大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为保证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铜仁市坚持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2016年至2018年度,全市10个区县、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新建集中安置点144个,其中城镇安置点99个,安置27万人,占安置总人口的92.17%。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铜仁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力亲为,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做到以上率下、环环紧扣,将西部片区5个贫困县和东部片区松桃自治县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12.55万群众搬到主城区和周边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既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难题和后续发展问题,还增加了东部片区人口红利、提升了西部片区生态福利,一举多得,相得益彰,创造了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下一步,我们将在“后半篇文章”上下功夫,统筹协调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关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五个体系”,让搬迁群众更快更好融入新环境,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续写易地扶贫搬迁“铜仁经验”新篇章。(记者 郭进 葛永智 江佳佳 通讯员 任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