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近千万人,这场“搬迁”影响深远】
5年,960多万人,“挪穷窝”“换穷业”,通过易地搬迁“拔掉穷根”,实现脱贫。
国务院新闻办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这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960多万人,相当于三峡移民的近8倍,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国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专项扶贫工程。
早在1983年,针对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严重贫困状况,当地就探索“吊庄移民”,开启了扶贫搬迁的先河。之后,扶贫搬迁成为中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措施。童章舜说,截止到2015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安排投资363亿元,累计搬迁人口680万。
2015年底以来,中国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开了一场改变近千万人命运的“大迁徙”。
5年间,一栋栋新房、一个个新社区拔地而起,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短期内实现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解决了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完成了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巨大转变。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
易地扶贫搬迁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搬迁对象的识别,安置点的确定、建设,搬迁入住,到后期产业的发展、社区管理、拆旧复垦,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任务非常艰巨。
就业,是贫困群众搬出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说,“十三五”期间累计帮助358万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
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易地扶贫搬迁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赵辰昕介绍,易地扶贫搬迁推动中西部省份500多万人在城镇集中安置,城镇安置率达52%,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安置率超过90%,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开辟了新空间。比如贵州的城镇化率因此提升5个百分点、陕西提升4.2个百分点、广西提升了3个百分点。
据介绍,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6000多亿元,加上撬动的地方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等资金,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有力拉动了贫困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各地复垦复绿搬迁后的旧宅基地共100多万亩,推动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9年以来,随着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陆续完成,工作重心开始逐步向后续扶持转移。
赵辰昕说,“十四五”时期,将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