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委会5次搬迁换了6个地方 看西安高新区的3次创业
近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搬迁的消息又传得沸沸扬扬。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就此向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求证,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无正式文件下发,一切以官方公告为准。
种种迹象表明,已过“而立之年”的西安高新区,即将迎来传闻已久的又一次乔迁之喜。
西安高新区与“火炬计划”
作为西安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陕西第一大开发区,西安高新区历来备受关注。
回过头看,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此前已有过五次搬迁,换了6个地方:租赁办公场所-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的A区5号楼-火炬大厦裙楼-火炬大厦主楼-创业广场-都市之门。不妨从头说起。
低附加值、初级产业,只能是“一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飞机”,这让我们深刻地知道,只有发展高科技产业,才有更明亮的未来。1988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应运而生。同年,北京中关村诞生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3月高新区建设开始大规模提速,国家批准了27家之多。
西安高新区,就是这二十七分之一。
1991年3月,西安高新区正式成立。一份国务院的批文,一片3.2平方公里的农田,一辆借来的雷诺车,一张作为启动费的10万元支票。凭借着这点并不厚实的家底,高新区踏上了第一次创业征程。刚开始建设的高新区,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也没有一栋像样的办公楼,高新区管委会、规划设计指挥部栖身于西安焦化厂招待所(今草阳饭店),征地指挥部办公室则搬进汉中大厦作为临时办公地。
1993年,为了更好地促进园区建设,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管委会先是在1月搬进了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的A区5号楼内,两个月后又挪到高新路的火炬大厦裙楼办公,7月底,终于在火炬大厦全部建成后,管委会及所属各公司由火炬大厦裙楼正式搬进主楼,这一年搬迁了三次,才算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办公场所。
早年,国内不少高新区都纷纷将地标性建筑命名为:火炬大厦。缘何如此普遍偏爱“火炬”?当然更多是取自于“火炬计划”嘛。“火炬”,这个名既有时代感又不失个性。
2004年1月18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迎来第四次搬迁,办公场所从火炬大厦搬迁至科技路48号创业广场。
2009年8月10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从创业广场搬迁至锦业路1号都市之门A座,至此完成第五次搬迁。
从办公时间长短来看,待的时间比较久的是三个地方:“火炬大厦”“创业广场”和“都市之门”。其余几个办公地更多是特定环境下的临时过渡而已。
从“火炬大厦”到“创业广场”再到“都市之门”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几次搬迁,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因。
2011年媒体曾就此言简意赅地指出“每一次搬迁都是新发展”——高新区管委会的每一次搬迁,都带动了所在区域飞速发展。每一次搬迁,对高新区来说,都是一个新起点,都是一段新征程,都是一个新发展。
可以说,每一次搬迁,都“搬”出一个“新高新”。
从“火炬大厦”到“创业广场”再到“都市之门”,每次新址都是地标性建筑。
管委会搬入“火炬大厦”,由此带动高新路、科技路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但毕竟这是从临时租赁办公场所搬家,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搬迁,而二次创业期间的两次搬迁,则有力地证明了搬迁的意义和价值。
2003年3月1日,西安市委、市政府在陕西宾馆召开高新区二次创业动员大会,标志着高新区二次创业正式启动。为了更好地开发建设高新区二期及唐延路沿线,2004年先搬到了“创业广场”,2009年又搬迁至“都市之门”,伴随着这两次搬迁,高新区进一步向西南方向延伸。唐延路和锦业路沿线迅速崛起,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让这片新兴区域建起了这座城市最大规模的摩天大楼群。
当年从3.2平方公里起步,一路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大西安经济交流的窗口,代表着西安乃至陕西高科技产业的最前沿。在一、二期趋于饱和的情况下,2017年,西安高新区吹响了三次创业的冲锋号,在2018年正式托管了雁塔、长安、鄠邑、周至三区一县的12个镇(街)后,因为有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施展空间,便提出了“北提、南闲、东联、西拓、中优、外协、内融”的发展策略。
当“高新三期”一提出,管委会再次搬迁的传言就不绝于耳。
4月25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了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传闻搬迁的新址——丝路创智谷。据公开资料显示,项目占地约64.5亩,共有建筑单体6栋,包含5栋文化设施建筑,1栋会议中心,外加两层地下车库,共117253.39平方米。
丝路创智谷,位于未来之瞳南侧,西太路与成章路十字西北角。园区内目前暂无高新区管委会相关标识,建筑玻璃幕墙及引路牌印有“丝路创智谷”的标识。
从南侧正门进入,穿过架空连廊即进入园区内部。五栋“L形”主楼围合向心,会议中心位居中央,园区东侧设计有下沉庭院,使空间丰富性得以提升。目前丝路创智谷内各楼栋已装修完成,配备有报告厅、大型会议室等。一号楼内播放着高新区宣传片,一窗之隔的“瞳系列建筑”正在加紧施工当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丝路创智谷周边有着较为完善的配套资源,未来之瞳·大剧院、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区、玫瑰one、未来广场、西安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等区域公建配套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交通方面,丝路创智谷紧邻西安地铁6号线西电科大南校区·未来之瞳站,根据3月份发布的《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为民实事实施方案的通知》,6号线一期南段工程将于今年9月具备初期运营条件。
不止CBD,还要CID
无疑,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搬迁的最大受益者,是带动了这座城市重心不断南移。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际化大都市蓝皮书主编李栋认为,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搬迁是一种极具“高新特色”的发展模式。“从火炬大厦到创业广场,再到如今的都市之门,每一次搬迁,都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发挥出强劲的带动作用。高新区管委会的几次搬迁,映照着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的发展规划。”李栋说,2018年,西安高新区进入第三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历经30余年的发展,前两次创业使得高新一期、二期完成了深度城市化,彻底融入主城区,同时城市空间也趋于饱和。因此,瞄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西安高新区,亟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开辟新的主战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新区一路向南拓展,打造了220平方千米的丝路科学城,成为了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的主阵地,同时也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样板示范区和全国“双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承载区。
这片2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规划有“一城三区十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城”即丝路科学城,“三区”即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硬科技产业区。“中央创新区(CID)作为丝路科学城的发展先导区和核心承载区,有着极为宏伟的规划,管委会搬迁至此恰如其分。”李栋说。
李栋表示,高新区管委会的搬迁体现着政府的先导作用,通过带领职能部门、办事机构、政务中心等转移,能够有效拉动城市功能区和产业要素的集聚,具有很强的流量效应。基于高新区特殊的发展路径以及30余年的发展积淀,高新区管委会屡次迁址,一个直观的结果就是,为该区域发展赋能,推动了周边产业布局、资源配套的不断完善。
2021年,西安高新区启动建设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的丝路科学城,并提出了“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目标。
按西安高新区的想法,到“十四五”末,丝路科学城将聚集50万人口,承载1万亿经济规模;到2035年,聚集人口150万,经济规模突破3万亿元,带动西安高新区经济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底,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则成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这一国家级重磅利好加持,将助推CID(中央创新区)成为锦业路CBD之外又一张区域名片。
毕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立体式角逐,正成为区域间的竞争焦点。从这个意义上,“双中心”建设之于西安,乃至整个陕西全省,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也要说明的是,因为开发区运行机制调整,2022年,高新区已向周至县整体退还移交了集贤、九峰两镇,集贤产业园则由高新区与周至县合作共建,以高新区管理为主。2023年,“秦岭八村”(草堂街道的李家岩村、杨家坡村、杜家庄村、郝家庄村、唐旗寨村、上滩村、平堰下村和庞光街道的化丰村)也回归鄠邑区。
虽然实际面积略有缩减,但这并不影响高新三期的核心建设区域。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针对网友相关咨询,4月27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官方回复表示:高新三期CID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内,目前长安区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中。
对于网传高新区管委会将搬迁至丝路创智谷的消息,4月25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致电高新区管委会进行求证。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无正式文件下发,对此事并不清楚,一切以官方公告为准。 记者 杨鹏 白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