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座永乐宫搬走,统共分几步

纪录山西 | 将一座永乐宫搬走,统共分几步

2020-04-22 18:03

前言

山西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呈现和保存这些文化场景,纪录片不失为一种具有极强呈现力的方式。纪录片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形态丰富地记录下山西的文化生态。

关于山西的纪录片很多,每周三,【山西文博会】推出[纪录山西]栏目,推介优秀的纪录片,呈现山西文化的多姿多彩。

本期推荐 《神宫搬迁记》

始建于公元13世纪的永乐宫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和陕西重阳宫并称全真派三大祖庭。永乐宫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堪称奇迹的搬迁工程和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名扬四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它一度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三门峡水库蓄水在即,怎样才能尽快将永乐宫抢运出库区?和时间赛跑,与黄河争先,胆大心细的人们如何胜利完成抢运任务?永乐宫的重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人们是如何克服生活上的不足,为这场伟大工程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

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人们决定将它搬迁重建。由中央新影当年拍摄的独家影像,记录下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文物整体搬迁工程。

当年搬迁工程的老照片

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组根据当年中央新影拍摄的影像,重新采访当年参与永乐宫整体搬迁的工作人员,形成的新的纪录片。整个纪录片分为上、中、下三集,全面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永乐宫搬迁的前前后后。当年的影像尤为宝贵,由于种种原因,那些影像尘封在库房当中,令人欣慰的是,它们没有被毁掉,还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场堪称“奇迹”的文物搬迁。

第一集

说是搬迁,谈何容易。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要让它安然无恙地搬离,简直是难上加难。纪录片第一集全面呈现了永乐宫搬迁工程正式开始之前的各项工作。成立工作组,对搬迁方案进行研讨,测量保存永乐宫的每一项数据,研究如何将壁画搬走。每一项前期准备工作都要克服重重困难,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攻坚每一个技术难关。特别是永乐宫最为宝贵的壁画,如何临摹,如何揭取,如何运输,甚至连临摹时的颜料和临摹的笔法都需要不断的去研究。那一辈的文物工作者,就是能耐得住性子,钻研、再钻研,没有困难,所有的困难都会在一次次的尝试和研究中被克服。

第二集

搬迁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建筑结构还可以“庖丁解牛”,但那些整面整面墙的壁画该如何揭取才能保证它们的安全。第二集重点展示了永乐宫壁画以及建筑构件的揭取和拆卸。为了做好永乐宫壁画的揭取,文物工作者和工人们专门设计了偏心轮锯,为了揭取拱眼壁画,甚至发明了孟氏锯,成为文物工程中常用的工具。为了保护壁画,在技术条件和物资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层层包裹,严丝合缝,就是要更加周全的保护壁画。工人们在工地上任劳任怨,亲人们来探亲,也是匆匆一面,便又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对得起自己的使命,对得起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第三集

从原址搬迁到新址,又是一项极大的挑战,路途颠簸,道阻且长,还要原样复原,那简直是另一场“建造”。第三集,永乐宫开始在新址重建。面对各式各样从永乐宫上拆下来的构件,工程人员不仅要将它们重新组装起来,更要严格地将每一个构件逐一复原到原来的位置上,不能有丝毫的错乱。此外还要保护文物安全,确保施工质量。重建的任务一点不比搬迁轻松。为了将整个永乐宫复原,同时还能够为未来有可能的再次搬迁预设了很多有趣的设计。那是一段艰辛和劳苦的历程,但对于参与者而言,却是一段宝贵和难忘的经历。

相关评价

微点评·真实的记录

《神宫搬迁记》最令人感叹的地方就在于纪录片汇集了大量的原始影像,这些影像能够让人了解永乐宫的过往与沧桑,也能让观众一下子回到永乐宫搬迁的前前后后,仿佛那些黑白的影像在自己讲述着这一文物迁移史上的创举。

在纪录片中看到了已故文博大家柴泽俊老先生,尤为亲切和动容。特别是老先生在观看几十年前的黑白影像记录时,眼中闪烁着回忆、骄傲和难舍,真得能让人感受到当年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虽然也是央视几年前制作的,画面清晰度不够。但它与中央新影留下的原始影像一样宝贵,毕竟曾经的参与者很多也已经离开了,那段历史和“奇迹”值得被记录和记忆。

如何查看视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4-09-02 23:33 点击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