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劳务派遣制度”:4000万人在毫无保护的职场“裸奔”

小贾今年不满20岁,从内蒙古来到杭州打工,却不幸手臂被机器卷入,需要住院治疗。他自费了十几万元的医疗费,试图向工厂索赔,但被负责人的一句话拒绝:

“你的工资是别人付的,和别人签了合同,我这里只是提供个工作场所,就像你在路上出了车祸,难道还去找马路算账吗?”

工厂经理的话语中流露出傲慢和轻蔑;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说法竟然是合法的。

因为小贾是一名派遣工,没有五险一金,自然无法从用人单位获得工伤赔偿。


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的派遣工人数达到4000万,他们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在职场中“裸奔”,缺乏安全感。这个可恶的“劳务派遣制度”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01.

“劳务派遣制度”的最初发明者是美国人。1920年,塞缪尔人力公司首创了人力资源租赁业务模式。

当时,欧美职场普遍对已婚女性持有偏见,但不利用她们作为社会人力资源是一种浪费。

塞缪尔公司便从社会中招募了一批已婚女性,先对她们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例如操作打字机),再以远低于市场价的费用将她们派往各用人单位。


这样一来,失业的女性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降低了成本,劳务公司获得了佣金,实现了三方共赢。20世纪50年代,劳务派遣开始在日本和欧洲流行。

中国引入劳务派遣相对较晚。80年代,为吸引外资企业,而当时城市中的职工大多是有编制的,那时的劳务派遣多是从A国企到B外企,与今天从中介公司派到用人单位的模式大不相同,规模也较小。

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和大规模下岗潮,大量失业职工不得不到血汗工厂打工,今天我们熟知的劳务派遣模式才真正形成。


劳务派遣一开始并不全是负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国的就业问题,但很快事情便变了味。

02.

贺伟是电子厂的一名派遣工,每月到手4000多元,对他来说劳务派遣已成常态:

“一线工人基本上都是派遣过来的,正式工主要是管理岗位,虽然绩效上同工同酬,但我们没有他们(正式工)那样的补贴。”

随着劳务派遣在国内生根,越来越多企业发现用“派遣工”比“正式工”省钱得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企业的“劳务派遣工”数量和比例,能体现出企业控制人的道德底线。

刘强东曾在采访中表示,他坚持要求为

京东服务的每位工作人员都与京东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甚至连配送员也要给予五险一金。

尽管使用劳务派遣可以让京东每年省下一亿,但他认为这是职工50岁以后的救命钱,如果连这些都要赚,自己的良心无法安宁。


除了省钱外,劳务派遣的另一功能是充当替罪羊。这在民企中不常见,但在一些社会服务机构中非常普遍。

常见的新闻包括:某城管与小贩发生冲突,小贩遭遇暴力执法,事件曝光后,当地部门声称该城管为派遣工,已被开除。

社区工作人员对居民出言不逊,甚至威胁,曝光后也以“派遣工非正式工”为由搪塞大众,事件便草草了结。

但每种行为都有代价。

企业通过劳务派遣追求利润,公共部门用来推卸责任,责任无法消失,最终社会整体将承担后果。

03.

最近,一段马斯克的谈话在网络广为流传:他在面试上海特斯拉的中国HR时,对方自豪地说,如果加入将大规模使用劳务派遣,每年为特斯拉节省大量成本。

马斯克拒绝了这位HR,他不理解为何要如此剥削员工,并告诫他要善待同胞。


虽然这段谈话的出处不详,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反映出中国劳动者对劳务派遣制度的深刻不满。

无论真假,都指向了劳务派遣制度的未来:一个企业要想壮大,必须通过提高生产力,通过产业升级,而非残酷剥削员工。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一直处于中低端。很多人记得20年前某部长说的“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的故事。虽然今天在某些产业上已有突破,但道路仍长。

世界500强企业中,127家支撑着3亿美国人的发达生活,47家支撑着日本1亿人的高福利社会,而中国14亿人口,却只有145家世界500强企业,财富积累之路漫长。

同时增加蛋糕的大小和公平分配蛋糕是关键。听个笑话:两个外国人讨论中国的工人待遇。A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劳动法,只有一个缺点。


B问:什么缺点?A答:它不被执行。完善的劳动法是保护每一位社会劳动者的最强盾牌,如果成为空文,广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堪设想。

最后,关于劳务派遣,突然想起一篇课文《包身工》。

饱受剥削的“芦柴棒”,日本纱厂的“拿磨温”,还有包工头的那句话:“小姑娘有事尽管打,打死了无所谓,只要不耽误生意”。

夏衍笔下的那个时代,本应已是历史。

2024-09-05 04:43 点击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