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日子更红火了;昔日的悬崖村成了“网红”打卡地。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

12月3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易地扶贫搬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其中城镇安置区5000多个,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其中城镇安置500多万人,农村安置约460万人。

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就业能力明显提升,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国家发改委评估核查结果表明,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赵辰昕表示,目前剩余的40万贫困搬迁群众各地也已经完成相关退出工作,正在接受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中西部500多万人集中安置

易地扶贫搬迁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6000多亿元,加上撬动的地方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等资金,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有力拉动了贫困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乡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引擎。

通过搬迁,推动中西部省份500多万人在城镇集中安置,城镇安置率达52%,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安置率超过90%,大幅提升了贫困地区城镇化率,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开辟了新空间。

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大山里的贫困群众吃水难、就学难、就医难等突出困难得到一揽子解决。据中国人民大学扶贫研究院抽样调查,易地搬迁后,搬迁家庭到小学的平均距离缩短了5.2公里、到初中的平均距离缩短了8.5公里、到诊所的平均距离缩短了3.9公里、到乡镇卫生院的平均距离缩短了5.5公里。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不仅是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还使他们获得了更加均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可以说,易地搬迁让老年人更加幸福,年轻人更有希望,小朋友更加阳光。”赵辰昕表示。

重心转向后续扶持

2019年以来,随着各地易地扶贫搬迁的建设任务陆续完成,工作重心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后续扶持上。

制定出台了后续扶持的相关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和《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为后续扶持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部门陆续出台了实施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等专项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赵辰昕表示。

全力保障后续扶持资金。去年底,国家发改委专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5.29亿元,支持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大型安置区来补齐配套的教育、医疗设施的短板。今年以来,财政部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规模264亿元,支持大型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中,专门安排48亿元用于支持安置区就业帮扶和产业培育;专门切出79亿元支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带动就业等相关工作。

分区分类开展精准扶持。包括对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重点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和培育壮大后续产业;对800人到3000人的中型安置区,重点加强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建设;对800人以下的小微型安置点,重点培育特色农牧产业。

“这就是有效分类进行指导特大型安置区、大型安置区、中型安置区和小微型安置点、分散安置户。我们通过这些具体的办法,推动每个安置区、每名搬迁群众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后续帮扶。”赵晨昕表示。(记者 徐佩玉)

2024-09-05 05:14 点击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