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迁”为机,云南巧家开启生活新篇章→
因建设“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
昭通市巧家县
需搬迁安置17153户50178人
生产安置人口
界定对象19002户54765人
搬迁人数占全库区的46.52%
云南岸的94.94%
作为移民大县
巧家县5万移民从农村搬入城镇
实现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经历了故土难离的苦痛
也迎来身份的嬗变
更迎来了美好生活
01
5万移民变身居民记
走进金沙江畔的巧家县,金沙江因白鹤滩水电站建成蓄水而变得温婉恬静,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不羁;而在金沙江畔,为移民修建的安置房迎江而立、美观大气,安置小区内绿树婆娑、绿草如茵,便民服务社区、学校、医院、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巧家县8个集中安置区的5万移民变身为城镇居民,县委、县政府利用政策项目让他们稳定就业、稳定生活,他们在新城新居里开启了新的生活。
02
以“迁”为机建新居
面对移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搬迁量大等困难,巧家县委、县政府本着将城镇发展前景最好的区域用于安置移民的思路,将“一城三镇”8个移民集中安置区全部沿金沙江修建,为5万移民量身定制新家园,移民安置房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江景房。为了让移民群众住得幸福,安置区按照特色旅游城镇定位、城市功能完善的原则,同步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社区用房、农贸市场、公共活动场所、“两污”排放、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既方便又美观。
随着8个安置区723栋高楼的拔地而起,5万移民顺利搬进安置区,移民群众也从村民摇身一变成居民,从农村生活跨越到城市生活,巧家县城及集镇也因他们的到来,被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巧家县委、县政府以服务“国之重器”建设为契机,创新机制,围绕建设“湖滨生态旅游城市·金沙江畔璀璨明珠”目标,按照“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的构想,坚持“旅游+”发展思路,构建了“一心一带,一城三镇七点”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做强一城(巧家县城):依托“高峡平湖”水体资源,引水入城、以水润城,合理开发玉屏山生态景观,打造具有堂琅文化特色的湖滨生态旅游城市;做特三镇(蒙姑镇、金塘镇、大寨镇):加快打造大寨水电旅游、金塘温泉度假、蒙姑果香古韵3个特色小镇;利用金沙江沿岸优美、壮观的景观特征,充分发挥金沙江大江面、大峡谷的资源优势,建设一条线性综合游憩旅游带,大力发展水体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养老、滨江观光骑行、文创旅游街区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餐饮、住宿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将移民搬迁安置区与特色旅游城镇打造深度融合,建设湖滨旅游生态城市,推动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拉动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引擎。
截至目前,巧家县城建成区已扩大到7.96平方公里,较5年前扩展了1.99倍,城镇化率达34%。
03
稳定就业保民生
移民搬迁难,难就难在故土难离、乡情难断,移民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环境后,原有的行政区划、人员组成、关系结构、生活环境被打破,同时面临着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心理、个体认知、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差异。5万人从村民变居民,靠什么来生活?“稳得住、能融入、会致富、更幸福”,这是巧家县委、县政府一直追求的移民安置目标。
今年5月29日12时,位于蒙姑镇(十里坪安置区)文笔社区的朝辉饭店里异常热闹,前来吃饭的客人坐满了餐馆,正在谈天论地,胡朝辉在厨房里忙着炒菜,妻子在一旁忙着洗菜、配菜,母亲在帮忙端菜,父亲在前台招待前来就餐的客人……这是胡朝辉一家搬到文笔社区后的忙碌日常。
家住蒙姑镇牛滚荡三组的胡朝辉是白鹤滩水电站移民之一。2021年,远在浙江省打工的他,因搬迁事宜回到家乡,一家人全部搬迁到了文笔社区。根据政策,他家分到了一套250平方米两层半的楼房。
胡朝辉17岁就独自去外面闯荡,学过厨师、做过木工,在外打工虽然能赚到钱,但是远在他乡一直没有归属感。回来后,看着文笔社区一排排崭新漂亮的小别墅、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宽敞的硬化道路,曾经的穷家乡如今开始有了城市的模样,胡朝辉不再羡慕外面的大城市,他看到了巧家未来发展的空间,也嗅到了商机。这次,他决定不走了,留下来创业。
他曾经做过厨师,发现社区里面还没有餐馆,在和家人商量盘算后,选择用自家两层半的楼房开餐馆,一、二楼作餐馆,自己人住三楼,以家常菜为主。餐馆收费合理、味道佳、服务态度好,今年开业半年来,生意越来越好。
从农村生活到居民生活的转变,对于胡朝辉这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太深的感触,而作为半辈子扎根黄土地的父辈来说,不仅是生活环境的大转变,更是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变。胡朝辉的父亲胡光忠,在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突然不种地了,他和老伴都坐不住,两人一有空就来店里帮忙。胡光忠笑着说:“还是要忙着点才习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巧家县通过围绕移民“能致富”目标,规划移民后扶项目111个,投资8830万元实施移民综合配套项目102个,建立完善移民劳动力就业台账,针对性开展岗位推送、跟踪稳岗、技能培训等工作,着力抓好移民劳动力稳定就业,组织党员干部送岗上门、驻点服务、入户动员,推送岗位信息,强化技能培训等措施,做好移民就业帮扶工作。
截至目前,巧家共有农村劳动力291618人,转移就业258849人,转移就业率达88.76%,其中,移民劳动力24896人,已转移就业21726人,就业率为87.26%。
04
以人相融促发展
城乡融合必须要以“人”的融合发展为基础,推进县域内城乡社会各类资源要素的互动交融、协同配置,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
“陈书记,能不能找个合适的地方建个活动室供老年人下下象棋。”文笔社区接到群众反映后,蒙姑镇党委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在文笔社区硬化场地400平方米,建设集“工青妇”之家、“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文笔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并配备休息室、音像播放设施、体育活动器材等。家住文笔社区的伍自会阿姨每天都会到活动中心跳广场舞。她说:“以前在老家时,想跳舞却无处可去。自从搬到安置区后,再也不会为没场所跳舞而犯愁。”
走进双河社区(金塘安置区),每栋楼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标识,牛、羊、马、苹果、草莓、葡萄……移民群众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双河社区为不识字的群众贴心设置的楼栋标识贴,方便他们轻松找到回家的路。
为了让移民群众住得幸福,巧家县统筹整合村组干部、包保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实行“1+1+N”模式,即:每名处级领导干部挂钩帮扶一个片区或社区,每个单位挂包到移民社区明确到楼栋,每名党员干部挂包N户移民户,每月5日至10日深入包保移民户开展走访回访、政策宣传、就业咨询、后续服务等工作,建立健全移民劳动力、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等基本台账,结合移民意愿,落实帮扶措施,千方百计为移民群众排忧解难。
同时,将8个安置区7个警务室建设作为“移民群众服务点、治安防范落脚点、工作推进发力点、警民联系结合点”来打造,确保移民群众住得安心、舒心、放心。
05
以美环境增幸福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基础条件,巧家县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84岁的周仁珍老人独自一人从家里操控着轮椅沿着新华路就到了龙潭公园,她喜欢看人们跳广场舞。“虽然自己腿脚不便,但是看他们跳舞很开心。”她笑着说道。
历史的长河奔腾而去,像周仁珍这样的老人见证了巧家县的变迁,纷纷感慨道:“如今的巧家县变化太大了。”
巧家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结合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双提升”专项行动,盯紧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整合项目资源和工作力量,围绕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风貌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生态修复等措施,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的居民生活品质。
当前,巧家县城“三纵四横”路网骨架已形成,新建改造城市主次干道61.92千米,新建桥梁12座2.54千米;改造背街小巷13条,建设城市供水主管网82.6千米、污水管主管网45千米,新建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站5个、雨水主管网61.92千米;城市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改扩建龙潭公园、新建玉屏公园,新增城市绿化节点及口袋公园13个,边坡绿化1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合计达到253.9万平方米,绿地率为31.9%;启动老旧小区改造39个;共计建设公厕43座;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43%,“最多跑一次”率达98.88%,全程网办率达59.55%,宜居宜业的美丽巧家已跃然眼前。
“大国重器”催生巧家县城镇的华丽蝶变。借助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机遇,巧家县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框架不断拉开、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节节攀升……巧家县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如今
“一面山、一江水、一座城”的巧家县
湖滨生态旅游城雏形初显
这颗镶嵌在金沙江畔的明珠日渐耀眼
原标题:《以“迁”为机,云南巧家开启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