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从培训专业技能到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当前,母婴护理服务业在我国正逐步兴起。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岁至3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每年诞生约2500万婴儿。按10%左右新生儿需聘请月嫂计算,每年全国月嫂需求总数约为250万人,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上海市妇联原主席、上海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张丽丽认为,我国母婴护理服务业发展趋势呈现3个特点。一是服务需求多元化。“从原来的月子期母婴服务,扩展至孕期饮食护理、心理调适,再延伸到产后体形恢复、婴幼儿家庭早教等方面。”张丽丽说。 二是机构服务规范化。母婴服务业从注重服务质量到注重服务流程,从关注服务机构到关注服务品牌,发展态势良好。 三是服务保障信息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创新发展线下实体服务与线上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是时代要求,“互联网+母婴服务”成为必然趋势。 以亦蓁母婴集团为例,其创造性地在行业内推出了“21条嫂规”,形成月嫂标准化服务的雏形。“亦蓁母婴坚持在日常服务和培训中,将集团月嫂标准进一步巩固、细化。”亦蓁母婴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蓓芬说。 “很多专业母婴机构除了给月嫂培训专业技能,还注重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一些机构会花很长时间教我们如何缓解产妇抑郁,如何与家人沟通、与老人相处。”从事月嫂工作多年的小王对记者说。 不过,我国母婴护理服务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形成、服务机构小弱散、专业培训乱象丛生、服务员无序流动、信息化程度较低等。”张丽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从3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全力支持行业发展。比如,商务部门在推动制定地方性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方面发挥作用;人社部门在推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发展、提高专项能力鉴定水平、指导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等等。 二是母婴服务企业要发挥管理服务的主体作用。比如,核查服务人员基本信息,抓好健康体检,落实服务前培训、服务中检查、服务后评价的管理制度。 三是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要按国标、地标抓好培训与质量监督,建立服务人员注册登记制度,推进持证上门服务,抓好企业等级评定,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张丽丽说。
月嫂有望越来越“贴心”
本报记者 梁剑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