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充分展现各地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现推出“十三五”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

编者按

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七

易地搬迁挪穷窝 造福百姓新生活——福建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图为福建省长汀县长汀南站幸福小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清水秀、天蓝海碧,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气候舒适宜人,是一个宜居、宜养、宜游的福地。

然而,美好河山中也有“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或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或地质复杂、生态脆弱……“穷”,对于居住在这些地方的民众来说,就像是宿命,难以逃脱。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的考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更是人类向贫困宣战的一次伟大创举。福建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高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坚持建设、服务、帮扶“三张牌”一起打,从源头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

为民谋福祉,造出新天地。“十三五”期间,福建全省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0666套,搬迁国定标准贫困人口65138人,搬迁人口入住率、脱贫率100%,全面实现了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一以贯之搬出扶贫“新路子”

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在全省率先组织实施了“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下山搬迁工程,被群众赞誉为“造福工程”。

所谓造福工程,就是把生活在偏僻困难地方的群众,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发展致富。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倡并推动把分散居住在山上的群众搬迁下来,集中到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群众搬迁后大都过上了好日子,对党衷心拥护,有的在自己家门口贴上对联,上面写着:造就一方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这上下两句的第一个字“造”“福”,与习近平同志讲的不谋而合,于是就把这个搬迁工作定名为造福工程。

当时,福建的一些地方,特别是闽东的贫困地区,不少人靠山吃山(打柴)、靠海吃海(打渔),祖祖辈辈散居在山上的“茅草屋”或海上的“连家船”中,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也非常贫困。“连家船”上的渔民终生漂泊在水上,世代以木船为家,居无定所,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特殊贫困群体。那些渔船大都是破败不堪的,没有电、没有水,低矮、昏暗、潮湿,一家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有的渔民连船都没有了,只好在岸上用油毛毡、编织袋搭一个窝棚,夏热冬寒、难挡风雨,还不如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住的窑洞。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福州和后来到省里工作期间,多次到这些群众的家中走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这些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1994年起,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推动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广闽东做法,实施大规模的“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省长期间,始终都在亲自组织和推进这项工作,把它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1997年他亲自带队调查,推动省委、省政府把“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和“茅草房改造搬迁”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搬迁和生产就业等问题。1998年还在福安亲自主持召开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指出“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这件事非做好不可,要让所有的‘连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地过上幸福生活”。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年底基本解决了历史上长期遗留的“茅草房”和“连家船民”问题,数万人告别了风雨飘摇的生活,过上了安稳日子。

二十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持续把“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全省累计搬迁群众170多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7300多个,建设各类集中安置区(点)3400多个。

2016年,国家把福建国定贫困人口纳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范围后,福建认真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规划建设和用地支持、集中安置区建设补助等系列政策,完成了国定标准贫困人口20666户65138人的搬迁任务,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收入水平,深受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提纲挈领开对搬迁“药方子”

易地扶贫搬迁事关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福建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在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专门成立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小组,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搬迁,建立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做好政策制定“最先一公里”,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谁可以搬迁?福建省严格对照《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坚持群众自愿、应搬尽搬,全面摸排搬迁对象,把偏远自然村农户、地灾隐患点农户、生态保护地需搬迁农户等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搬迁任务,把其他需要搬迁改造农户作为同步搬迁人口。

具体怎么搬?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扶贫办、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系统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系,为有效推进搬迁夯实制度保障。编制实施省内“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专项建设基金细则、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梳理编印《福建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汇编》,搭建起省内扶贫政策制度“四梁八柱”。推动有关部门设计发布安置住房户型图和平面图,配套出台就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社区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人到哪里去?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福建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开发、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特点和各地实际,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搬迁群众进行安置。一方面,对搬迁安置区进行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依托中心村、集镇、工业园区以及旅游区周边交通便利、公共服务配套条件好和就业方便的地方安置。另一方面,同步规划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解决群众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方便搬迁群众生活。

钱从哪里来?用好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财政贴息贷款等国家补助资金。组建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主体,并协调推动有搬迁任务的54个县(市、区)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平台。加大省级财政补助力度,省级财政按人均3000元的标准对搬迁群众给予补助。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对百户以上安置区,在补助150万元的基础上,每增加10户增加补助10万元,每增加100户增加补助150万元;对20户以上安置区,每增加10户补助10万元;共下达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省级补助资金3.5亿元。完善土地增减挂钩收益分配政策,搬迁户按规定开展旧宅基地复垦的优先纳入交易,并从增减挂钩收益中给予每户一定的补助。

“搬下山后,老婆看病方便了,我也有时间就近做一些泥水工技术活,一天收入200多元。孩子在电商公司工作,去年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实现脱贫。”政和县星溪乡同心安居小区居民许绍善由衷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安排给我这么好的房子”。许绍善原住在政和县星溪乡后坝林场,妻子身患糖尿病多年,孩子待业。“后坝林场原有住户16户,看到别人都在政和城关购房了,自己只能干着急。”许绍善说,“2017年年初,乡干部和林场领导告诉我可以搬下山,住上由乡里统一建设的安居房,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从抽签选房到装修入住,不到3个月时间,许绍善一家搬进了星溪乡同心安居小区75平方米的房子,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

质量并重打造搬迁“好房子”

青山绿水间,水泥路像白丝带蜿蜒环绕;蓝天白云下,灰瓦白墙清新别致;房前庭院旁,草绿花红相映成趣;明沟暗渠里,浊水变清流汩汩流动;田园山林间,鸡鸭白鹭怡然自得……这,就是今日的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村。

昔日的小溪村,是偏僻贫困村的典型代表,村子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极为不便,发展举步维艰。“当时村里人均只有七分耕地,村民只能靠吃‘回销粮’度日。”村里的老支委祝德全说,高山村的日子不好过,全村近千亩的水田有六成在五公里外的山下,村民收粮要挑上山,碾米又要挑下山。搬出大山,一度成为小溪村民最大的愿望。

如今,新建的小溪新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读书室、灯光球场、体育健身场所、家庭宾馆等配套设施完善。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李福英兴奋地说:“全托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福,让我们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位于富屯溪畔的顺昌县大干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大里社区,一栋栋楼房整齐矗立,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全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医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社区环境好,学校就在家附近,孙子孙女上学方便;离园区近,孩子打工、上班方便;身体有点小毛病,到医院看病也方便;住120平方的房子,我觉得很舒心、很好!”几年前,尤鹤兴老人一家从15公里之外、山沟沟里的武坊村搬到大里社区,老人一下子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过上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每天都可以在小区里溜达找人聊天,带孙子,赶集买菜又很方便,孩子在外打拼都很放心。”

带给李福英和尤鹤兴老人新生活的,正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福建省委、省政府精心谋划、科学施策,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精品工程。

——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抓,分管副省长具体负责,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

——狠抓住房安全。福建省把质量安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底线任务,组织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质勘查、地灾评估工作,做好安置住房工程验收、质量安全鉴定,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强化督查检查。健全考核督查机制,持续不断开展自查自纠、专项稽察、抽查检查和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质量管理与风险防范,确保搬迁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如今,走进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一个个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崭新房屋,如同一道道靓丽风景,给如诗如画的八闽大地增添了现代和幸福的色彩。

多措并举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政和县铁山镇锦绣小区的新居室里,贫困户郑立标正在准备晚饭。“之前住在下马山自然村的高陡边坡地段,土房子一下雨就漏水。”回想起之前的日子,郑立标感慨地说,“现在住上了新房子,还在附近的临江四季农场找到了工作。”2017年,郑立标一家从偏远自然村下马山搬迁到铁山镇集中安置点锦绣小区,告别了那间住了22年的土房子。郑立标说,得益于江上村实施“党支部+合作社+科特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他在临江四季农场工作,妻子在江上村做保洁员,一家年收入可达到5万元左右。

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的方佳非也脱贫了。5年前,下楼梯摔了一跤,方佳非遭遇了人生中非常严峻的挑战,“右侧后背至腋下一道数十厘米长的伤口,头两年完全没法干活,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每天都在想:穷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方佳非回忆,刚受伤的时候,他失去外出打工的能力,全家的收入只能靠六七亩贫瘠的茶园和稻田,“穷得连化肥都用不起”。2017年,念山村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方佳非和村子里其他16户贫困户,从大山深处搬到了距离县城不远的同心小区。方佳非从逼仄的土房子,搬进了两室一厅干净明亮的房子,生活有了新奔头。“好政策源源不断。”方佳非笑着说,他不但拿到了5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贷款,新承包了10亩桔子园,乡镇科技特派员还教会他修剪茶树、科学管理和施肥,每亩茶多收1000元。在乡镇的帮扶下,方佳非又和其他5户贫困户一起承包了80多亩地,种植西瓜芋子和玉米,很快便甩掉了穷帽子。

连城县文亨福坑村的范忠铭,一家6口全靠他一人赚钱养家,生活十分困难。建档立卡前,范忠铭一家挤在3间低矮破旧的老祖屋,雨天漏雨,晴天见光。根据补助标准,范忠铭一家共获得各级补助16.8万元,在村主干道旁建起了砖混结构房子。2017年春节前入住时,90多岁的老祖母激动得落泪,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好政策!”镇里通过“雨露计划”为他提供了养鸡技术培训,发放了6000元生产帮扶资金和以奖代补资金,范忠铭把三黄鸡养殖规模扩大到3000只,成为李屋片3个行政村最大的养鸡专业户。他的2个孩子也充分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的福利——上小学的女儿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获得250元/学期的餐费补助,上幼儿园的女儿获得1500元/学期的学前教育阶段补助,一年就能获得3500元。

这些搬迁户的经历,正是福建省通过后续扶持,让易地搬迁贫困户脱贫的具体体现。

“十三五”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全力加强搬迁后续扶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易地搬迁致富路。

——突出“产”,资金扶助与风险防范相结合。福建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大力扶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手工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收脱贫项目。对贫困户发展增收脱贫项目,给予每户不超过1万元补助和5万元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无息贷款支持,做到应扶尽扶、应贷尽贷。对2201个贫困村每村安排60万元,用于投资运营获取收益,促进贫困户增收。

——突出“工”,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相结合。持续实施“雨露计划”,每年培训4万多人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教育,按规定给予扶贫助学补助。开展“扶贫入户、送岗上门”服务,每年向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适时推送人岗适配的岗位信息。鼓励引导各地开发保洁、保绿、治安、护路、护林、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

——突出“学”,就学资助与助学贷款相结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免除学杂费和提供助学资助、助学贷款等政策支持,确保适龄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辍学。

——突出“保”,基本医保与叠加保险相结合。福建从2017年7月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省、市、县三级每年筹集2.4亿元资金,用于补助提高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省、市、县、乡四级定点医院分别按7%、11%、14%、15%叠加报销,对贫困患者个人负担较重的30种大病进行医疗救助。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全部纳入低保兜底。

——突出“扶”,自我发展与挂钩帮扶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宣传“自强不息、勤劳肯干”“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精神,激发贫困户通过生产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的热情和内生动力。实施省领导、省直部门及经济较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重点县制度,深入开展市、县、乡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活动,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干部进行挂钩帮扶,帮助贫困群众用好各项扶贫政策,实现可持续就业,找准增收脱贫项目,提升挂钩帮扶实效。

福建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有力夯实搬迁群众脱贫根基。目前,全省“十三五”实施搬迁的国定标准贫困人口65138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着眼长远奋笔书写“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绩,到2019年年底全省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653元增加到2019年的12525元,年均增长近25%。

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福建省切实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后续扶持,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帮扶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

在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12户2017年已脱贫的贫困户分别领到了5000元分红,他们都是福家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股东。脱贫不脱钩,扎实的产业基础让他们迈开大步奔小康。

在屏南县双溪镇下村集中安置点,当地根据各搬迁点的资源特点、搬迁户的资源条件进行分类指导,引进企业、发展合作社,建立“经济实体+贫困户”“合作社+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搬迁户张振有高兴地说:“在帮扶资金的帮助下,我现在种植4亩锥粟,年增收1万多元。”

古田县大桥镇搬迁安置点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到“天天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食用菌加工企业,或镇区附近市场、超市、工厂务工就业,月工资可达2500—3000元。此外,对家中缺乏劳动力的搬迁户,当地帮助在小区或临水宫景区联系安排保安、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可收入1800元左右。

政和县镇前镇下圆村贫困户高基平说,2015年村里帮他担保贷款买牛,还带他去学养牛的技术。2017年10月,他将养了三年的小牛卖了,加上10多亩玉米田的收入,不仅还了贷款,还住进了三层半的新房。

除了外力帮扶,福建因地制宜,挖掘各地禀赋资源,提升内生动力。很多搬迁群众依靠绿水青山、历史人文,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福安市溪邳村2019年10月投入运营的“渔民之家”,是一家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项目,开业当月的营业额就达到17万元。此外,溪邳村深入挖掘疍民历史文化,扩建村史馆,将其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点、疍民历史文化展示馆、“海上莲花岛屿”、“白海豚观察站”、垂钓中心等“串点成线”,打造渔村特色旅游观光路线,渔旅结合成为渔民增收新引擎。

安居乐业,更要宜居宜业。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定居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连日来,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村民们忙着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卫生环境不能落下。我们村打算进行村道白改黑,还计划改造外立面11000平方米。”溪邳村群众自豪地说。

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群众搬出了新天地、过上了新生活,一张张笑脸绽放在青山绿水中、幸福生活里。福建全省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市县屡出奇招,千万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投身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大战,凝聚起易地扶贫搬迁的磅礴伟力!经过几年苦干实干,全省上下用奋斗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战天斗地的动人赞歌,在八闽大地树起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时代丰碑。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的路上,福建省各级各部门不忘初心、共同努力,让贫困群众跨出大山融入城市,让产业造血力量强起来、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实现了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精彩跨越。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在消除贫困的道路上,福建将继续心系百姓、情系民生,知民所盼、急民所急,多方施策、精准发力,一路艰辛一路歌,坚定有力地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原标题:《易地搬迁挪穷窝 造福百姓新生活——福建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2024-09-27 11:36 点击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