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劳务派遣制度试析:中国社会异化的侧影
中国特色的劳务派遣制度试析:中国社会异化的侧影
2018-02-02 18:38
常有人说笑,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到了中国总要被特色一下,总是和原内容产生差异。这种说法和现象其实一点都不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因地而异因事而化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尤其是在工业界求职的人,很多会接触到一个“劳务派遣公司”的东西,今天中国工人阶级中,涉及劳务派遣制度的人数将近4000万人,这是一种在大企业从事大企业的工作,归大企业管理,然而编制却是在企业之外的“派遣公司”之中。理论上与大企业“同工同酬”,在西方国家具体实施如何我很难查找相关资料,但是在中国,“同工同酬”的部分往往只是劳动工资这一硬性指标,大企业本身的福利待遇、本公司人员的一些组织活动往往“派遣职工”因为其身份并非是本企业人员,尽管一起工作,但是却往往得不到。劳务派遣制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导致机器取代人力造成的失业的社会问题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客观需求等等,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用工关系制度。工业企业,包括制造业和建设业等,总是有用工旺季和淡季,在旺季之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淡季之时对资本家来说养人是一个负担,派遣制度大大的解决了资产阶级这个问题:在大量需要人力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种岗位之中,企业本身不雇佣人员,而是通过一种“中介机构”,也就是劳务派遣公司来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劳务人员因为其身份编制属于劳务派遣公司而不是本企业,所以当劳务派遣合同期限到头的时候便可以正式终结合同,同时免去许多劳动法律规定的管理程序和企业义务,减少了很多资本家的成本费用和责任。对于社会来说,劳务派遣对于失业人口有许多不公平的地方,但是毕竟一时提供了一种解决生计的办法,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一种维稳的作用。劳务派遣制度有几个特点:第一,理论同工同酬,但是劳动者在法律上并非用工企业人员,而是劳务派遣公司人员,所以并不能完整享受到企业本身的福利待遇。第二,这一制度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劳务人员,但劳务人员迫于生计只能接受。第三,劳务派遣,正常来说主要是非技术含量太高的工作岗位,因为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企业本身也不敢太随意,技术人员在哪里都是比较受关照的,资本家知道维护技术人员的道理,所以在人事上劳务派遣的多少简单培训就能顶岗的熟练工种,不过凡事总有例外,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制度是应资本主义发展新形势而生,有其时代特点,是否能永远维持下去,需看未来资本主义会如何发展才能判定。这一制度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其实也是比较少的,从来不是主流用工方式。这种制度在其发源地美国,用工比例仅有百分之一左右,欧洲也很少。日本在小泉纯一郎改革后,大批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人口大大增加,这一制度大大发展,但也不是主流。但是这一制度传入中国后,被大大的本土化特色了一番,劳务派遣制度不仅逐渐成了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纳新工人的主流方式,中国更有数千万工人阶级被迫成为劳务派遣这种劳动关系的就业者。劳务派遣生产关系之下,该关系中的工人阶级本身的安全感和稳定大大降低,而对企业究竟利弊如何,现在尚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就为何会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倒是很好解释:该制度在中国兴起于国企改制之后,是企业改制之后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之后,迫于整个社会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包围之下,仍然保留大量社会主义残余的大型国企发生异化的必然产物,并一步步的由量变开始剪除内部的一些社会主义残余,实现自身一定的转型以适应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的过程中的一个特征。
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未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所以对当年的国企对中国社会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并不完全清楚。当年的国企起到的社会作用并不仅仅是生产各种资料和容纳就业人口,它还是整个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撑。这是全民公有制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国企和资本主义国企根本区别的一种外在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城市体现为国企,在农村体现为集体农庄或人民公社。它是当年社会的一块基石。国企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给政府提供收入,而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当年的过来人都知道,城市里过去充满着企业本身开办的学校、医院和商店以及住房,虽主要为本企业人员服务,但是同时同样起到社会服务的作用。本企业和社会其他人的区别是,本厂子弟上学,本厂相关人士就医,只有象征性的收取少许费用,其它的费用实际都是企业承担。社会主义国企就这样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下的实际上是社会人民共有财产的作用。现在,人们怀念过去的教育、医疗、住房免费的高福利政策,然而那个年代不是现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政府拨款和自养自办,当整个社会已经发生质变,承担社会服务的国企已经大量消失之后,免费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保障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那个土壤,这是当今中国底层人民为什么背上“新三座大山”的本质原因。为了建立起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国企被运动式改制,人为的在中国社会重新创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大量国企的消失倒闭让许多中小城市失去了产业支柱和劳动者的容身之所,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失业贫困人口,提供了一支庞大的就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终于在全中国范围内扎根,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是企业改制并不是只是说说,下几道行政命令就能完成的,这就是“改革的困难”,很多企业,好改,还有好多企业,不好改,或者是,压根没法改。那就是一些企业生产产品的特殊性,导致其无法改制,改了之后,这个企业就不可能维持下去,国家本身也会有大麻烦。特殊性产品,只得是当今中国资产阶级尚无力掌握、维持、运转的企业和产品。比如,核工程的动力系统。以哈尔滨为例子,哈尔滨当年的许多著名国企,哈尔滨工具厂、哈尔滨量具厂,哈尔滨轴承厂等等,这些工厂的人当年风光一时,效益大好,职工生活过的相当舒服,让三大动力的人各种羡慕嫉妒,然而今天,哈尔滨的老国企的代表,依旧在国内外市场风光的唯剩三大动力而已,原因无他,仅仅是,三大动力的产品,真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工具、量具、轴承,只要是原工厂内的人有心、有钱、有技术、有设备,完全可以出走单干,另立一家和老东家竞争。这种现象,在比较方便制造的民生产品生产企业中例子屡见不鲜。食品、中小型机器设备和工具、服装、汽车、医药、土木建筑、矿产资源开采、教育等等领域都非常轻松可以实现改制。但是诸如三大动力(三家工厂的领导其实是一家:大央企哈电集团,它还领导着黑龙江省内一些其他国企,它旗下的国企恐怕是全黑龙江省处境最好的了。)之类,它们的产品实在不是什么工厂都能干的:汽轮机和锅炉机。说来好笑,当今中国社会懂制造业的人并不多,人也不爱读书,只知道盯着商业界,很多哈尔滨人连汽轮机是什么都不知道。说起锅炉机厂还以为它们生产的是锅炉。。。。搞得三大动力的人也都很郁闷,该怎么和打听工作内容的人解释呢,讲起动力系统,很多人听不懂,只好干脆说:我们是造核电站、核潜艇的!真没有吹牛,硬要这么说的话,确实没有毛病。汽轮机厂生产转子,电机厂生产定子,锅炉机厂生产锅炉机,三家工厂的产品放在一起一组装,就是电厂、潜艇的动力系统,所以这几家工厂被称为“三大动力”。据一些三大动力的人讲:大多数在汽轮机厂干了一辈子的人,连汽轮机什么样子都没见过。这种产品实在太大,太重要,就是改制了,恐怕资本家也撑不下去。三大动力能够逃过国企改制那一劫的根本原因,国家大计的事情,资产阶级自己也不敢乱开玩笑胡搞。这只是一个例子,一些涉及国家根本的行业,邮政、电力、电信、石油等,也不敢放任资产阶级太乱来。那么,为什么这些行业的央企,却又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必然进行一系列内部改制,采用了劳务派遣等用工制度呢?原因是,内部社会主义残余太多,非常难在这个资本主义大环境内独善其身。而且原来这些大国企工人纳新的传统渠道:厂办学校也大量的因为企业本身为了减轻压力而放弃停办的因素,原来自己学习,自己培训培养后继人才的体制也很难维持了。
劳务派遣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是却没有必要成为主流方式,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体制不同。为了具体解释下区别,援引下哈尔滨市某国企工厂一些管理规定来解释下,事假管理规定(二)事假审批1、员工休事假需本人书面申请,按照休假天数需各层级领导批准后方可休假。2、请假在3天之内的,需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审批;3-10(含10天)天的还需单位一把手审批;11-22(含22天)天的还需人力资源处主管领导审批;23天(含23天)以上的还需公司主管领导审批。3、年内累计休事假超过22天的,再次休假不论天数均再需人力资源处主管领导审批。4、员工一次性休事假或年内累计事假不得超过66天,超期后事假将不予审批。(三)中层管理者请假,须按中层管理者有关管理制度进行请假,组织部备案;公司级领导请假,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或临时主持工作的领导批准。病假审批1、员工患一般疾病或因非工负伤休假,须提供医保定点医院的诊断书及病历本,并经审批同意后方可休假,急诊除外(诊断书及病历本复印件作为上报考勤依据)。2、一次性休病假10(含10)天之内的,单位主管领导审批;10天以上的,还需人力资源处主管领导审批。3、年内累计休病假在22天以上的再休病假需人力资源处审批;年内累计休病假在66天以上的再休病假需再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4、各部门应加强对病假审批的管理,对于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休病假的,公司将采取会同本厂医院进行复诊或去出具诊断书的医院实地核实等办法予以查证,一经发现扣回已发病假工资,已休病假按旷工处理。同时追究相关单位领导责任。经公司病鉴委员会批准按《劳动法》相关规定休相应医疗期。根据本人参加工作年限,给予最高24个月的医疗期:(1) 工作年限一至五年的医疗期为6个月;(2) 工作年限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医疗期为9个月;(3) 工作年限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医疗期为12个月;(4) 工作年限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医疗期为18个月;(5)工作年限二十年以上的医疗期为24个月(二)病假工资员工病假工资以本人基础工资为基数,按比例发放,病休期间年功工资全额支付。病假工资支付规定如下:1、休病假在六个月以内的,根据本人参加工作年限,按下列比例支付基础工资: (1)不满十年的,为百分之六十五;(2)十年以上不满二十年的,为百分之七十五;(3)二十年以上不满三十年的,为百分之八十五;(4)三十年以上的,为百分之百。2、对病假六个月(含六个月)以上的员工或年内累计六个月的,根据本人参加工作年限,按下列比例支付基础工资:(1)不满十年的,为百分之六十;(2)十年以上不满二十年的,为百分之六十五;(3)二十年以上不满三十年的,为百分之七十;(4)三十年以上的,为百分之百。(三)员工病休三个月以上需恢复工作时,员工需提前15天提出恢复工作申请,须经公司病鉴委员会鉴定批准后方可复工。(四)全日病休员工改为半日工作半日病休的,按实际病休时间累计计算病假。(五)员工请探亲假或事假在外地期间患病,属假期内患病的仍按探亲假或事假处理,患病期间超过假期的,应以通讯方式告知本部门,由本部门代其向人力资源处申请延长假期,待病愈上班时提供就诊医院诊断书,所超假期可按病假处理。只引用一些,便明白了吧?这就是严重的社会主义残余,放在一般的小私企,哪里有这么详细的事假病假的管理办法:高达六个月的病假,直接就拿遣散费滚蛋吧,还有按为本公司服务年限标准给予病假工资福利?做梦吧?老板的钱也是自己经营赚来的,哪有白养工人的道理?这国企居然有一年66天的事假标准,资本家对工人很难有这种容忍的,虽然事假不给钱不假,但是企业雇佣你是为了让你创造价值,不是让你安家的,既然那么长的时间需要请假不开工,谁知道你是不是借此在外面有自己的小生意(而这个借请假不上班,保留这边的位置自己出去赚外快,确实是国企、事业单位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有条件的人,是很会利用这个条件的),对不起,本公司养不起你,请你走吧。同理,一些大资本家的大企业,虽然没有国企给福利这么大方,但是鉴于社会影响和法律问题,还是会给一些相似的待遇和标准的。这些社会主义残余,是严重违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原则的,在资本主义中,企业的人比较自由,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开谁就开谁。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牌坊还没倒,国企必须依旧保留这些残余。除了高福利,还有工会生活,党的组织生活,职工民主评议、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生活等等等等,在资本家那里,工人只需要干活创造价值然后支付报酬就行,是一种纯粹的金钱上的雇佣关系,然而社会主义国企却不是,原社会主义国企的概念,它就是职工的家,但是社会大环境已经变化,这个职工的家的功能已经不可能实现。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逼迫企业只能利润挂帅,而民主生活、职工的高福利待遇等于创造价值无直接关系的内容确实很影响效率的,私企里面全砍掉了,而国企为了社会主义招牌,这些必须维持。有没有办法让国企减掉这个负担呢?有,劳务派遣制度。因为劳务派遣制度’,人不是自己的正式职工,是劳务派遣公司的人,所以这些东西,民主生活、内部高福利没有义务给予派遣职工,而派遣公司不给则是派遣公司的事情,从法律上、情理上国企本身均无过失。拿福利方面为例子,五险是法律规定必须缴纳的,但是法律没有强制企业必须交哪一档。如果缴纳的保险的档次越高,职工越合适,企业支出越大。堂堂央企必须带头守法,必须缴纳保险,而且必须够意思不能用最低档次打发为本企业服务多年的职工(私企就方便了,要不不签合同不给交,要么只交最低一档次),而劳务派遣这个制度,就可以打着依照派遣公司制度的名义,名正言顺的只给派遣职工缴纳最低档次的社会保险。企业内部的逢年过节各种福利分发也可以打着这个名义不给派遣职工发放。劳务派遣制度仅仅从福利方面及管理程序和成本等方面上就为国企自身减轻了大量负担,这是劳务派遣在中国国企和大企业大行其道的社会原因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企业人员的传承问题。中国的大国企,尤其是共和国长子们,企业创办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是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基石。它们承担了大量社会服务职能,同时自身也形成了一套传承体系,很多大国企有自己的学校,小学、中学、技工学校,比如哈尔滨那三大动力和很多改制前的国企都有,而且有的还不止一家。免费的义务为本厂职工子弟教育服务,也接受社会学生,不仅为本厂职工解决民生问题,也为本企业的人员传承储备力量。本厂技工校培养的工人很多毕业后进入本企业,厂校一体的结构,不仅大大加强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生直观的从理论到实践,培养出的学生水平素质很高。改制之后,长期中国职业教育界吹嘘德国职业教育多么先进发达,学生从学校到工厂实践培训的道路多么好,殊不知职业教育这块过去中国办的比德国还好。现今中国制造业工厂中有关很明显的现象,技术工人与技术人员中,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参加工作的老人往往都是又红又专,理论到实践都很扎实。而现在的新生代中,很多大学生的水平都很水,别说职业学校出身的那批学习成绩原本很差的考不上高中和本科只能读职校的人了。但是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过去任职终身制已经打破,打工者的流动性大增和成本问题等等因素,人才培养的风险和成本大大增加,体现在现在劳动力流动太频繁,一个企业自己花费成本培养出一个成手,很可能刚出徒便跳槽走人了,哪家企业都受不了这么花冤枉钱,许多企业包括国企在外聘人员这一块就只要成手。大量尚存的国企放弃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这两项支出的成本有多高参考下社会上学校医院的维持成本就可以了)。原有的人员补充体制已经和现在的社会环境脱节,许多企业已经放弃了技工校这一自身工人补充来源,而当今社会上的人才水分又不少,大家都知道许多大企业只去校园招聘,然后带回自己的工厂从学徒开始培养,但是校园招聘那一批未必就成了该国企的正式职工。许多社会人不知道的是,很多国企即使是校园招聘的工人,其身份也是“劳务派遣”。仍然以哈尔滨三大动力为例,在整个社会的国企改制之前,即使是中专、大专毕业生也能进入该央企,也有机会进入办公室成为管理层,但是整个社会的改制潮后,三大动力(也包括至今尚存的许多哈尔滨老牌国企)自身这样已经很难。哈尔滨的国企之所以很难见到社会招聘,那是因为如果通过社会招聘进来的人就是本企业正式职工,如上文所说,需要承担相应的巨大福利和责任,而现在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减少责任,用工普遍采用派遣方式,即通过劳务派遣公司看来找人,即便是校园招聘的人,大多数也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这一渠道而招聘,在三大动力的车间里年轻一代工人,相当多的都是“劳务派遣”的身份。虽然是企业从人才市场和校园招聘而来,但是来了之后依然是“劳务派遣”身份,尽管事实上是本企业的正式职工,但是身份却和真正的正式职工依然有区别。所以,福利待遇上虽然依然比社会上其他的劳务派遣、劳动外包的高点,保险些,但是依然不能说和本企业老正式职工完全一样。不仅三大动力,哈尔滨许多老国企,想从劳务派遣转成正式职工,现在这个渠道很难,不管干多少年,都很难。比如三大动力,大学生非211、985出身不要(这好理解,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实在太水了,211、985这些600多分才能考进去的智商,起码是一个保障参考)。如果新毕业生在劳务派遣公司的办事员那里听到甜言蜜语“好好干,今后就有转成正式职工的机会”。千万不要相信了这种谎言,好好干是必须的,不仅是职业道德,不好好干的话连派遣这个身份都维持不下去的。想想为什么大国企都钟爱劳动派遣的原因吧,就是不想承担那么多的法律、管理上的责任和成本才这么干的,这么推断,从劳务派遣身份转为正式职工,难上加难。而企业本身,对上了年纪的正式职工,也不断采取提前退休之类的方法尽可能减少比例,许多老工人咒骂企业无情无义如此对待服务了一生的工人,然而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大环境中,国企真的很难独善其身,完全市场化之后,更加不可能维持住原有的社会主义风采,因为全面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企业,和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化根本不对路,现实逼迫国企也必须转型向利润挂帅,效率当先,国企也只能在维持社会主义招牌不倒的前提下,通过劳务派遣这种形式,尽可能的减少内部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残余,让自己和现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系更加融入一些。这就是当今根据统计,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劳务派遣职工比例的原因。当今中国工业界职工,劳务派遣身份的人是百分之二十,而在央企等垄断性企业中,劳务派遣的比例据统计竟让高达三分之二左右。国企自身的异化正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法摆脱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压力,其实很符合唯物主义。劳务派遣之所以在西方社会无法成为主流,是因为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家自己的,想要开谁提谁就能随时随地开谁提谁,想要削减下福利,只要不违反法律底线自己都可以随意,没必要借助劳务派遣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在中国,对国企而言劳务派遣并不仅仅是资本家那种为了生产淡旺季的客观需要招募廉价劳动力的应时措施,而是自身完成异化以符合客观现实环境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成为主流,却在中国这块特色的土地上,变成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特色的劳务派遣制度并成为中国国企主流用工方式的根本原因,它是中国这个社会发生资本主义异化进程中的一个侧影。我认为,这一制度不可能天长地久的成为国企永远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制度,对工人来说,安全感很低,对应国企来说,利弊还很难说,但是劳务派遣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用工方式,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疑,名不正言不顺,我认为难以持久,但是它在中国国企已经实行了十几年,在这个国家和国企的性质最终基本上完成质变,固定下改革后的形态之前,会依然以这种有些畸形的解决措施形式存在。这一切要看接下来中国如何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中国国企改制最终方式的形态的发展来看。对于劳务派遣,这一资本主义用工方式,为何会如此的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我的解读,暂到此为止。
转自知乎寺内正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