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谋发展 实干兴陇原——“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丨灵台星火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见闻

图片

图片

图片

搬迁群众过上新生活——灵台星火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见闻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71户村民,71套新房……过去居于塬边咀梢的灵台县星火乡的村民,通过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好政策,从最偏远、最贫穷的村庄搬出来,生活、观念、思维为之一新。

  对比过去的吃穿住行,搬迁群众无比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要把新家园装扮好,在院子里种上月季、玫瑰、菊花。”10月10日,记者在星火乡小塬村采访时,搬迁户王安义坐在新房门前惬意地晒太阳,享受自然和美的幸福小日子。邻里也都拿了小凳子,聚在一起谈论过往和未来。

  小塬村,一个夹在灵台县北部塬区和南部山区之间的山塬结合的小村子,塬面狭窄,山地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对坡塬边、上沟圈、下沟圈、洼边四社的群众世代居住在崖畔或大山的褶皱里,一遇到暴雨或暴雪,本来就不结实的房屋更变得岌岌可危。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沟通着外界。王安义早就想离开这里,使一家人免受地质灾害之苦。但微薄的务工收入,主要花在孩子身上,搬出大山的梦想,对他来说只是奢望。

  2021年10月2日晚,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灵台县。“那晚,天像开了口子,雨一下倒了下来,睡到半夜,屋里进了好多雨水,还没来得及往出舀,就听到院墙倒塌的声音,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提起那晚发生的特大暴雨,王安义心有余悸。

  从2022年起,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甘肃省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为饱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乡群众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曙光。

  “安义,搬迁政策开始落实了,你家在名单里,你马上就有新房住了!”去年十月,村党支部书记史金平把这个好消息带给王安义。“我倒是想搬,钱哪来呢?”王安义刚高兴了一会就换上了一副愁容。“这个你不用操心,不管你选择搬迁到乡镇集中安置点,还是自行选购县里的商品房,都能同等享受10万元财政补助及5万元贴息贷款。”幸福来得太突然,王安义呆愣在原地,随即抱住了史金平,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盼来了好政策,大多数村民们都想搬出大山。”史金平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勤劳,但最畏惧老天,雨多了,提心吊胆,雨少了,口粮歉收。

  上沟圈社的冯麦玲一开始是不愿意搬的。她家养着52只羊,那是她的命根子,她担心搬迁后羊没办法喂养,自己就失去了经济收入。她家的房子是90年代的砖土木结构,房体早已出现裂缝,每逢暴雨都有垮塌的危险。“冯麦玲,你得搬个好房子,你这房要是发生个自然灾害,我们不一定能第一时间赶来救援!”史金平劝道,“我知道你愁啥,就是为养羊的事么,村上早都给你想好办法了,咱村上的养殖小区今年刚维修改造完,你的羊可以安置到那儿!”冯麦玲一听,村支书想得周到,搬家不耽误自家发展养殖产业,终于点头了。

  小塬村危房搬迁只是星火乡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一个缩影。

  在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的春风吹拂下,星火乡积极作为,精准施策,经过排摸对接、严格审核把关,全乡确定可搬迁对象71户,整社搬迁7个社,真正做到了地质灾害威胁区群众应搬尽搬、不落一户。

为实现土地和公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规划选址时,秉持“整社搬迁、中心集聚”的理念,于村庄中心区域精心规划4个安置点,集中安置60户。在房屋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搬迁群众户内人数,推出3种合理户型,巧妙地使新建住房与原有村庄风貌相融合。

  项目建设过程中,农户自主选择5个工队承建,并且成立了由村委会、住户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委员会,对工程质量和成本进行全程监控。乡党委政府更是选派2名班子成员全程督促跟进,力保群众按期入住。如今,4个安置点已全面完工,群众即将迎来崭新的生活。

  安置点上,一排排美丽的乡居点亮了整个村庄的精气神。宽敞的庭院干净整洁,屋内家具摆放错落有致,阳光透过门窗将房间照得通透明亮。屋内,自来水直接通到厨房和卫生间,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的水流便哗哗而出。年轻人的房间里,摆放着崭新的电脑,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村里还拉上了网线,让他们能够与世界紧密相连。

  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星火乡在规划安置点的同时,未雨绸缪,围绕安置点同步谋划配套产业。通过盘活建新、改造提升、招商引资、创业支持、公司化改革等多元方式,因户因人施策,制定帮带增收措施,多渠道推动产业发展。新建的果品分拣大棚、日光温室采摘园、农特产品初加工工厂、金银花种植基地、蝎子养殖公司、分户式养殖小区,以及改造提升的老果园,不仅就近新增了约120个就业岗位,更让每户家庭增收2000元以上,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群众当下“搬得出、稳得住”的难题,也为长远“能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图片

2024-10-13 12:51 点击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