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彝路相伴”凉山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工作
“夜幕降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河畔的牛牛坝镇北辰社区,周围寂静的群山高耸,一派安静祥和。但北辰社区的广场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灯火跃动,热闹非凡,人们伴着欢快激昂的音乐,热情地跳着彝族达体舞。很难想象,这群手牵着手与音乐共舞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两年前还各自散居在遥遥相距的高山上。更加有趣的是,每天一起跳舞的还有来自数百公里之外——西南财经大学的师生们。”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易地扶贫搬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被认为是解决贫困地区“一方山水养不起一方人”的治本之策。“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5万个,960多万贫困群众搬入居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被视为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关键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8年2月亲赴大凉山视察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凉山州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44万户、35.52万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468个,其中不乏6000人以上的特大型安置社区,搬迁的规模和人数均为四川省之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一定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要促进社会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减弱。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进一步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水平。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解决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搞好社区治理等软件和服务,成为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基于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西南财经大学整合学科优势与各类社会资源,主动谋划、用心投入,自2020年8月开始在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位于凉山州腹心地带的美姑县牛牛坝镇北辰社区和西荣社区,实施了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工作,服务搬迁群众1.4万余人。2022年,项目的实施区域已扩展到凉山州喜德县、盐源县、布拖县、昭觉县等地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搬迁群众4.5万余人。项目还将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合作,逐步扩展到四川省其他27 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二)服务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时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服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特别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工作。项目以解决社区问题为导向,以促进社区善治为目标,以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线,提供“弱势人群精准服务”“社区干部系统训练增能”“社区青年成长引领”“搬迁群众积极社区融合”“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等五个方面服务,从而助力社区治理,尤其是提高社区干部班子的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社区事务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推动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促进社区“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持续夯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发展的基础,确保彝族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入、过得好。
二、实施进展
(一)营造社区的温暖感:弱势人群服务计划
针对两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内儿童、老年人、留守妇女等弱势人群多,各类预防性、治疗性和发展性需求十分突出的现实,项目团队将社区内的弱势人群服务作为重要的切入口,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多层次的服务内容,聚焦他们的现实需求,积极营造社区的温暖感。针对儿童的服务部分,2020年9月项目团队与社会工作机构协作申请“彝路相伴、生命花开”——凉山州美姑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社区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获得民政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0余万元支持。2021年7月开始,项目团队实施了“玩彝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儿童发展项目。该项目使社区内的儿童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不仅提升了综合素质,也增强了他们关注自我、关怀他人、服务社区的意识和能力。
曲木尔各就读于小学6年级,两年前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随全家一起搬迁到西荣社区。曲木尔各的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养育家中5个孩子。搬迁前,一到节假日,曲木尔各就帮家里放牛、放羊、喂猪,生活简单而充实。搬迁后,环境发生很大改变,不再是传统农村生活模式。一到节假日,曲木尔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常常无所事事在社区四处游荡,并迷恋上手机网络游戏。“玩彝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儿童发展项目实施后,曲木尔各快乐地报名参加。每天早上8点30,服务团队带着数以百计像曲木尔各一样的学生,在社区里健康跑步,然后参加各种主题的文艺训练,并参与“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文明礼仪养成”等社会工作主题小组活动,个人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曲木尔各还陆续参加了慰问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关爱社区老年人、社区环保宣传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现在的曲木尔各,节假日生活丰富又有趣,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乐观,也充满责任感。
(二)与社区发展同进步:社区干部提升计划
一支有澎湃的工作热情、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有新时期治理理念的社区干部队伍,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提升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逐步走向善治的有力依托和重要保障。基于此,项目团队有效整合专业师资力量,为两个社区的社区干部量身定制系统的培训方案。通过“带出来”“送进去”的方式,一系列既有理念性引导、又有实操技能训练的主题培训相继举办,协助社区干部从过去的“管理”思维转向柔性的“服务”思维,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社区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推动社区事务的规范化管理。
的日石莫从2021年起开始担任西荣社区的党委书记一职。面对千头万绪的社区治理问题,的日石莫感叹到:“应该说我们在维持社区的正常运作方面,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谈到更高层次的社区治理层面,我们一开始还是懵的,不知如何着手,还有非常多可以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本项目实施后,的日石莫多次去到位于成都等地的高校、社区、社会组织交流学习,掌握了更多关于新时代社区发展的知识。西南财经大学的老师们还不间断地送培训进社区,手把手地教他关于社区治理的工作理念和操作技巧。如今,作为社区“领头羊”的日石莫,对社区治理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各项工作日益顺遂,西荣社区也朝着善治方向稳步前进。
(三)从服务对象到助人者:社区青年升华计划
如何改变过往行政力量对社区事务“大包大揽”的做法,赋予社区居民更多“参事议事”的机会,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是助力社区治理的有效办法。为此,服务团队特别注重培育社区本土服务力量,把社区内的青年学子组织起来开展“成长引领计划”,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热爱、感恩、服务自己的社区,并形成组织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促进他们从受助者向助人者的转变,为社区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服务队伍。
“从昨天的疫情防控宣传、新冠疫苗接种摸排,到今天防汛减灾排查活动,离不开每个志愿者的辛苦付出。以前自己孤身一人做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师生们的指导,为我们社区留下一支志愿服务团队。”
上述社区工作人员宋晓红口中的志愿者们,正是北辰社区的居民,他们大多是在读的大学生和高中生。
四子尔里是北辰社区的居民,从2021年暑假开始参加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青少年成长引领计划。今年高中毕业的他,成为北辰社区第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体育特长生”。在服务团队的引领下,他逐渐成为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骨干人物。2022年暑假,他既作为社区青年之家“四点半钟课堂”的“体育老师”,还带头组织青年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更换灯泡、关心慰问特殊困难群体,为社区的良性发展出谋划策,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像四子尔里一样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北辰社区还有四十几名,他们已成为社区里最靓丽的风景线。
(四)共建社区新家园:社区居民融合计划
在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改变后,原有社区共同体遭遇到了破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容易产生邻里关系陌生、共同体意识缺失、不同程度的社区疏离感等问题。他们对自己新的“小家”投入很多情感和行动,也形成了“有事找社区”的意识,但还不知道如何为社区这个“大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因此,项目团队开辟了“社区故事汇”讲坛、搭建社区治理参与平台、举办各类公共性活动,有效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协力营造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融入感,进而达成积极的社区融合目标。
“原来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是我的亲戚和朋友,大家知根知底。现在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是来自全县各地,以前基本都不认识,还需要慢慢去了解和熟悉。”当被问及搬迁到社区后有些什么感受时,北辰社区的居民沙马日作发出这样的感慨。沙马日作的感受,正是彝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们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服务团队进入社区后,沙马日作被动员起来参加各类集体性的公共活动,让她走出自己的家门,认识更多朋友。喜欢彝族达体舞的她,还参加了社区的自组织“舞蹈队”,时常参与社区内外的各种“演出”。她也对社区的发展提出了不少中肯而朴实的建议,诸如社区需要修建公共厕所、社区里没有篮球场等。
(五)成为专业助人者:社会工作者培养计划
当前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作用与价值,已得到各界的积极评价。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是乡村振兴人才之一,要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本项目通过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方式,更好、更大范围地借助专业社会工作之力,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项目团队透过“传、帮、带”的形式,加大对本土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孵化与培养力度,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培养了一支“懂政策、有理念、有技术、有知识”的本土社会工作队伍,使他们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
“在与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们一起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过程中,我学会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也逐渐从一名社工小白变成了专业助人者。”
当被问到天天和西南财经大学的服务团队相处有些什么收获时,西荣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负责人刘则秋如此说到。
今年暑假,刘则秋与西南财经大学的团队成员们几乎“形影不离”。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他,自认是社工“小白”,没有太多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他总是在不时的说:“你们要多教教我们,多把你们的服务经验留下”。西南财经大学的团队入驻社区后,为像刘则秋一样的在地社会工作者带来“新入职社工的十一项操练”培训,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经营社会工作服务站、如何设计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如何更有效地发动服务对象、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等。服务团队希望持续辅导和帮助在地的社会工作者成长,并通过他们服务更多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
三、创新之处
作为一项高校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创新试验工作,本项目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
1.服务对象创新。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不同,本项目所服务的是一种新形态的社区,是党和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在少数民族偏远山区新产生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乡镇/村社,从“山上”相对自由的散居状态,一下子进入“山下”面对面的社区集体生活,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也因此,此类社区面临的问题更加集中,社区治理的需求也更为突出。
2.服务内容创新。在过去的脱贫攻坚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更注重“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解决,更重视各类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面对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需求,本项目则以人为中心,注重各类“软件”建设和“软性”服务的提供,在“以社区为本”的理论指引下,全面贯彻“服务型治理”的理念,透过多样化的服务促进积极的社区治理。
3.服务主体创新。本项目搭建了“高校+政府+社区+社会组织+本土志愿者”多元一体的服务主体,注重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改变了过去主体相对单一的帮扶模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主体创新。特别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服务团队尤其重视搬迁社区内本土志愿者的挖掘与培育,有效调动“外生+内生”的动力,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服务力量。
4.服务理念创新。本项目注重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技巧、价值为指导,更加关注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在具体服务过程中,以共治为理念,注重社区居民主体性意识的培育;以效能为目标,做好社区内外部资源的协调与系统整合;以能力为核心,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以人才为根本,加大社区治理人才的培育与发展,助力社区的良性治理。
四、成效经验
(一)服务成效
1.搬迁群众切实受益。项目团队在专业理念的指引下,用心、用情、用专业开展各项社区治理服务,使社区的各类弱势人群从不同层面获得了专业服务,现实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社区的青年学子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更强的动力,对参与各项社区服务有了更多的积极性。社区内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被一一发现,逐步被培养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骨干。社区干部们对社区治理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社区事务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治理意识和治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广大的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正在从心理、文化、生活等层面积极融入社区的新生活。秉持“服务型治理”的理念,服务团队为党和政府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社区居民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关怀,提升了社区的温度,受到搬迁群众的热烈欢迎。
2.党委、政府高度肯定。2020年12月15日,该项目的签约仪式在四川省凉山州举行,时任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正谱,时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江,四川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益西达瓦等省州领导出席了仪式。项目持续实施以后,多次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本项目还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和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实施内容,多次被列入省级的政策文件中。四川省民政厅领导曾多次亲赴凉山州考察和指导项目的深入开展,对项目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团队已构建起“厅-州-校”紧密合作的服务体系,正源源不断地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2022年6月,项目团队再次出发前往凉山州美姑县开展服务之际,四川省民政厅领导亲自参与出征仪式,给予充分鼓励和支持。
3.社会各界反响积极。由于本项目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所发挥的示范作用,相关事迹受到《中国民族报》《中国社会工作》等众多媒体的专题报道。例如,《中国社会工作》刊发了《当搬迁安置社区邂逅社会工作》;《中国民族报》刊发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让“彝欣”向荣、“易”路生花》。由于众多媒体的报道,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也积极展现了本项目的服务成效。目前,本项目已被学术界评价为高校力量服务社区治理的典型项目,曾多次受邀在国家级的学术年会上做专题主旨报告,受到普遍的好评。
(二)服务经验
1.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学校已经与凉山州人民政府、四川省民政厅签订了为期三年的服务协议,搭建了畅通的“校、州、厅”三方联动协调机制,并与凉山州民政局、美姑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党委的重点工作内容。学校党委负责人已先后三次参加工作推进会,并深入凉山州参加具体服务。
2.深入扎实的研究保障。作为一项高校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典型工作,本项目坚持以科学的学术研究为支撑,为项目的深入推进提供严谨的学理依据。项目团队先后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摸底调研,并根据社区最新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持续丰富和完善项目的具体服务方案。两年来,学校各级部门累积支持了本项目下属的7个研究课题,投入研究经费达23万元。
3.多元化的人力保障。为有效推进此项工作,本工作建立“专业教师+专职社工+研究生+本地志愿者”的多元化人力保障体系。聘请5名专职社会工作者,选派4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常态化指导项目开展。另外,每年选派10余名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驻点社区开展服务。已在社区建立了总数达160余名的志愿者队伍,并在寒暑假期间广泛吸收当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
4.充足的经费保障。该工作已被四川省民政厅纳入“彝路相伴”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从四川省民政厅获得上百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每年从民政部获得8万元的“三区计划”经费补贴。除此之外,学校每年也根据现实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仅在2022年7月,学校便从乡村振兴经费中投入13万元,支持本项目的深入推进。
5.丰富的资源保障。除了在校师生的深度参与之外,本项目也充分动员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各界校友,积极链接各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不同主体的优质资源,协调各项资源有效落地社区。项目充分发挥了各方主体的优势,进而获得丰富的资源保障,更好地实现本创新试验项目的预期目标。
五、推广计划
自2020年8月启动以来,本项目累积投入工作经费300余万元,有效回应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持续助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入”。项目深受凉山彝族搬迁群众的热烈欢迎,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项目先后荣获第九届四川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四川省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下一步,西南财经大学将紧扣凉山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新变化、新需求,持续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深入治理,并与相关各方深入合作,积极将服务经验推广到全国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1.多元化扩展项目服务力量,全方位呈现项目成效。除了与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外,本项目也将与其他兄弟高校、广大公益慈善组织、社会热心人士团结协作,共同扩大项目的服务力量。后续,项目将进一步加强宣传总结。在已获得部分国家级媒体报道的基础上,团队将争取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服务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专题纪录片。也将与《新华社》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合作,积极报道本项目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举措。项目计划通过出版学术专著(2022年两本、2023年两本)、发表学术期刊论文(每年5篇以上的SSCI/CSSCI论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2022年1场、2023年1场)、撰写决策咨询报告(每年2篇以上的副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等多元化渠道,持续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项目的总结推广工作。
2.向省级部门派驻挂职干部,负责项目的持续推广。目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后续发展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牵头负责。为此,四川省民政厅设立了“彝路相伴”“牵手伴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工作专班。为了更有效推广本项目的服务经验,2021年12月,经四川省民政厅发函邀请,学校将本项目的核心成员,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的彝族老师李权财派驻到四川省民政厅担任挂职干部,协助负责全省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工作。他将肩负起相关责任,负责本项目的持续推广,积极扩大项目的服务成效。
3.分阶段深入推广项目经验,实现搬迁社区全覆盖。2020年、2021年,本项目主要在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深处凉山州腹心地带的美姑县北辰和西荣两个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实施。2022年上半年,本项目的服务区域已扩展到凉山州的喜德县、盐源县、布拖县、昭觉县等地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2022年下半年,项目团队将与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密切合作,把相关服务经验推广到四川省其它27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2023年,服务团队将在进一步梳理服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向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递交决策咨询报告,参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推广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