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治理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国家精准扶贫“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之一。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推进,云南省99.6万人有序易地搬迁,规模居全国第三;云南省2832个集中安置点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新起点。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点主要由政府负责新社区的规划、建设、搬迁和后期社区治理,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点的社会治理作为易地搬迁政策的后续保障,直接关系到移民搬迁之后是否能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推进治理体系精准化

健全党组织领导、多元参与机制,坚持党组织牵头抓总、居委会执行、居监会监督、居民广泛参与,广泛推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建理事会等,实现各方共商共议。进一步合理配置行政组织的职能、权力、责任、资源,明确权责边界。制定“党群服务清单”“物业管理清单”“网格管理清单”,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及时调整社区党组织工作重心,突出以善治为导向的组织运作模式。进一步优化、创新推进网格化管理,做好短期与中长期建设规划,健全网格化建设配套政策,细化单元网格职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提供丰富的党建信息和公共文化产品,进一步增强移民安置点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归属。

加强公共精神培育 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

社区公共精神是联结多元治理主体的精神纽带。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共治、充满活力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一是提高移民安置点共同体的认知感。通过组织搬迁居民学习《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主动融入社区公共生活之中。二是培育和发展专业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区社会组织。政府扮演好“孵化器”的角色,逐步把部分社区社会服务委托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实现政府和社会优势互补。三是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安置社区敬老养老、“四点半课堂”、健康服务等,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超市等到移民安置点开设微学校、微集市、微超市、微舞台等居民喜爱的温暖实用的服务项目,形成“微服务”品牌。

持续加大产业就业扶持力度 保障搬迁群众收入稳定化

有稳定收入,是移民群众“留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一是实施产业强基工程。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衔接,综合考虑产业选择、政策支持、技术服务、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内容,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多维延伸,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二是实施就业固本工程。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接受1次技能培训并掌握1项职业技能、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的家庭至少有1个公益性岗位、有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统筹各类帮扶资金,积极引进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安置搬迁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三是拓宽增收渠道。着力盘活搬迁群众“三块地”(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确保搬迁群众有1份稳定的收益,有可持续的生活保障。

激活情感要素 推进社区环境人文化

移民安置点群众要实现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心理转变,因此,增强移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对于促进移民新区治理现代化尤为重要。一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搬迁居民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提供家庭治疗、邻里互助小组等专业服务,促进家庭、亲友、邻里等友好关系的建立;通过链接资源, 使居民获得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会、共青团以及妇联等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的支持,从而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二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公共活动来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频率,提高移民之间的互识程度,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手机、网络等方式,多渠道宣传社区事务,增进社区认同。三是培养移民安置点居民的集体意识。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如:文艺活动、各种比赛等,形成移民的“集体记忆”,强化居民“社区事务共同谋划、社区事业共同推进、社区愿景共同实现”的主体意识。

深化“三治”融合 推进治理方式系统化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是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可以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运行。一是进一步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健全以“居务公开”为主的日常管理方式,对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均以一定形式公开。探索推行“楼宇自治”等“微自治”形式,及时解决“微难题”“微矛盾”。把社区大小事务列入共治清单,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进行量化打分,根据积分发放奖励物品、兑换商品,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积极挖掘和培养社区“热心人”,通过发挥社区“热心人”的作用,带动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二是进一步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大力营造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如:通过社区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推行“律师进社区”,定期安排律师进驻社区释疑解惑等。三是进一步强化德治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一批社区治理先进典范,以榜样力量示范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

整合专业资源 推进治理手段专业化

提高移民安置点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打通专业人士的参与通道、建议通道。如:通过组建一些开放性、咨询性的专业委员会,助力社区处理复杂问题。二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社工队伍。完善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政策,推动发展在社区开展纠纷调解、文体娱乐、养老助残、居民融入等活动的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直接资助、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其参与社区治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通过健全社区工作者“进、管、考、出”体系,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三是发挥区域单位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探索联动共建项目化。鼓励和引导区域内党组织、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自主开展联动共建,在摸底群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列出“需求清单”,发动区域单位主动承办或自主认领“需求清单”,满足群众需求,达到利用区域单位资源优势来满足移民群众服务需求的目的,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局面。四是推动社区“智治”。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整合治理资源,分享信息,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协同治理渠道,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

2024-11-12 11:27 点击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