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搬迁给贫困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

早在2001年,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黄庄乡红崖村在我国率先实施搬迁扶贫,探索出了全国深山群众搬迁扶贫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嵩县又搬迁深山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75万人。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目标,嵩县抓好“建”“搬”“拆”“稳”四个环节,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让深山群众搬进社区过上“好日子”。

嵩县德亭镇德福苑搬迁社区全景 王博 摄

仿古式牌坊,书写着“德福苑”三个大字的黄色牌匾高挂在牌坊的上边,两边是一副对联:德润天下沐党恩泽被万家,福满人间靠奋斗发扬光大。这就是嵩县德亭镇德福苑搬迁社区的大门。

2020年7月1日,走进社区看到成排的梧桐树,电子商务服务店、幼儿园、文化广场、运动广场、家风家训馆、文化书屋、扶贫车间、卫生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分布在社区中心。

德福苑社区占地140亩,总投资1.7亿元,建成安置房17栋6.5万平方米,安置群众664户2511人。目前,德亭镇先后建设安置点8个,已搬迁群众1129户4311人。

几个老年人正在休闲广场的树荫下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问起搬迁到社区生活的感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有这福气!这都是托党的福!

搬新家过上新生活

走进申双利的家,是一套125平方米三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房子,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一应俱全,两个大红的中国结挂在电视两边,显得很喜庆,她正在辅导孩子们做作业。

说起现在的生活,她笑容满面。连声说:“好!好!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免费到镇上住进这厅室式的房子,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

搬迁社区一角 王博 摄

申双利老家是德亭镇南台村的一个山沟里,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孩子们上学需要步行半个小时左右,想出去打工,孩子们无法办;不出去在家靠几亩山坡地仅仅顾住口粮,遇到旱涝年景种地还得赔钱。

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享受党的扶贫政策,2016年她们告别了穷山沟搬到德福苑社区后,孩子们上学就近入学,她也能在扶贫车间打工挣钱,她丈夫外出务工。收入多了,脱贫了,生活好了,心情也好了,晚上没事也能到文化广场跳跳舞。

就近务工为梦奋斗

在德福苑社区的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服装和电子产品。在这里务工的都是在社区居住的贫困户。

正在熟练进行工作的荆秋萍,一边说着话一边工作着。她是德亭镇龙王庙村的,老家离社区几十里路,初中毕业,曾外出务工一年多,由于居住在深山区,孩子无人管、老人无人照顾,只得回家。山里本来地就少,又是旱坡地靠天收,即便是重点中药材和林果,销售也很困难。

搬迁群众在社区做电商服务 王博 摄

搬进社区后,她就近进扶贫车间务工,山里人不怕吃苦,她很快就成为了车间里的收入状元,她老公也外出务工了,靠劳动脱贫。说起现在的生活,她说,现在方便多了,只要不怕出力就能挣到钱。

在电子商务服务部,石小涛正在电脑上忙着回答客户的咨询,聘请的服务人员正在忙着发货。来自杨村村桑树岭的石小涛在社区开办了电商门市,把德亭镇的黑豆、芝麻等土特产和中药材在网上销售,每月销售额达到1万多元。不仅自己增加了收入,也给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渠道。

在社区,还专门开办了就业培训班,开展家政、种植、电焊、厨师的培训,让搬迁来的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开辟就业渠道。

志愿服务感谢党恩

在社区有许多年龄较大贫困户,务工没技术,出力没体力。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问题,社区专门设置和联系了一些公益岗位,让他们力所能及的有活干有收入。

在社区里,一位老人正在忙着打扫广场上的卫生。老人叫史毛遂,67岁,一家7口人,老家在佛泉寺村的一个山沟里,老伴瘫痪在床,孩子们守着几亩薄地和一些林坡生活,居住偏僻,生活不便,收入来源少。

搬迁居民史毛遂在社区内做保洁 王博 摄

搬进社区后,生活方便了,孩子们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就近务工,社区为他安排到卫生院做保洁员,他不仅可以照顾老伴,还能有活干,每月有1200元的收入。在工作之余,他还义务帮助社区打扫卫生,主动做一名志愿者。他说:“咱也没有啥能耐,今天有这好日子全是党的政策给的,现在只有多干活,干好活报答党的恩情!”

搬迁群众在跳广场舞 王博 摄

搬出深山换天地,德福苑里得党福。搬迁给贫困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搬出一股新干劲,搬出一种新生活,搬出一个新境界。(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通讯员 罗孝民 王博)

原标题:《嵩县:搬迁给贫困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

2024-11-19 20:49 点击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