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的“易地搬迁”利弊谈
精准扶贫中的“易地搬迁”利弊谈
2020-09-22 07:55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的特征。然而,有的地方只顾尽快完成搬迁任务,急于求成,一“搬”了之,配套跟不上、承载容不下、权益无保障,导致部分群众不愿搬、搬不进甚至搬回去,既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又违背易地扶贫搬迁的初衷。那么,易地扶贫搬迁有何利弊呢?
一、利
1、居住条件:由原来破旧的窑洞、泥土屋迁入宽阔敞亮、整齐划一的钢筋混凝土大瓦房。窑洞、泥土屋具有极大的隐患,雨涝、地震都会直接危及贫困户的生命安全。易地搬迁后,贫困户基本上都是脱鞋上炕,甚至部分家居生活用品都配套了,方便又实惠。
2、就业条件:原来农村人不外乎两条出路,一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修理地球。这导致父母子女间聚少离多,难得团聚,各自为生计奔波、拼搏,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入微薄,年老了回头一看,一无所有。然而搬迁后条件大大改善,有一技之长的可凭手艺吃饭,没有手艺的可做点小买卖或打工,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何乐而不为?
3、教育条件:搬迁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子孙后代的教育条件大大改善。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虽然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且很多农村家庭也确实把孩子送到了城市去读书,图的就是有一个公平的起点,可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钱,哪能经得起“踢打”,往往一年下来,入不敷出,经济拮据。但搬迁后一切都改变了,孩子读书有了良好的氛围,父母也解除了心中的疙瘩,两全其美。
4、医疗条件:农村现有人口一般都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青壮年劳力极少,有个病病吐吐的也只能依靠村医,卫生条件差,再加上经济跟不上,往往有病硬扛,不愿花几十元车费到城里治疗。如今一片光明,看病既方便,又有保障。
5、环境条件:原来农村的居住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抬头是蓝天,低首是黄土,白天地里“刨切”,夜晚煤油灯下“剥切”,哪叫一个“苦”字了得?现如今,规划整齐、绿化优美、房屋敞亮、广场宽大,一切都旧貌换新颜。
6、政府承诺:各地扶贫工作,基本上都是实施脱贫后跟踪2~3年的政策,而且土地、山林等承包属性不变,宅基地量身定制,加以补偿,农民还可以从中发一笔“小财”,这就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可以歇歇心心地享福了。
二、弊
1、搬迁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地种不成了(离得太远,不方便),打工没人要,嫌年纪大了,没有经济来源,坐吃山空,农村积攒下来的粮食吃完后,单靠国家政策的扶持,还远远不够。
2、有很多老人适应不了新环境,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搬迁后整天咳声叹气、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度日如年。
3、补偿时,儿子为分一套大点儿的房子,往往家里的三四个户头整合成一套大房子,造成老人无家可住的现象。村里的窑洞被推平了,城里的楼房儿子、孙子住了,老人们欲哭无泪。
从长远角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长久推行的一项惠民工程,利肯定是大于弊的,这是毋容置疑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