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从事家政服务业之前,敖晓燕是一名有着20多年幼教经验的幼师。她通过参加家政服务培训,成功转行家政服务业,并创办了高朋家政服务中心。乘着我市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的东风,她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带动了800多人就业,在2020年一次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被评为广东省“最美家政人”。三项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许多像敖晓燕一样普通人的职业生涯,同时也给许许多多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三项工程的工作部署,切实把三项工程作为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支撑高质量发展,举全力、高标准、严要求统筹推进三项工程,切实把三项工程打造成为脱贫工程、品牌工程、强基工程、民心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我市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强推动:举全力高标准严要求纵深推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门成立了阳江市“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领导小组,聚焦目标任务,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总体思路,明确18个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议事规则,形成工作合力,压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三项工程。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焦兰生多次深入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要求各地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将实施三项工程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等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多种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能力,务求达到“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培训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市委副书记、市长温湛滨经常研究相关工作,并推动三项工程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见效。
到2022年,全市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500人次以上,带动5000人实现就业创业,开展“广东技工”相关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每年开展“南粤家政”培训5000人次以上,每年带动就业创业1万人次以上。这是我市出台的三项工程系列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未来两年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全市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深入调研,精准施策,压实责任,将三项工程作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稳就业:狠抓“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市把三项工程作为“小切口”,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村民就业能力,解决民生“大问题”。
来自阳东区大沟镇的李建珍,因丈夫身患重病,家里负债累累,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2019年初,经过在家政培训机构专业培训后,成功考取了母婴护理专项技能以及育婴师等证书,并通过职业介绍找到一份月嫂工作,凭借着专业的母婴护理知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收入比之前打散工时增加了一倍,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负担,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
我市为三项工程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跟踪回访等服务,同时拓展技能就业创业渠道、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劳务对接项目落地等,多措并举带动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三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人社部门共举办精准扶贫招聘会55场,进场企业2761家,提供岗位28732个,进场求职17955人次,达成就业意向6657人;民政部门将实施“南粤家政”工程与促就业“双百计划”有机结合,选聘了100多名院校毕业生设立了24个社工站,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个案帮扶等社会服务工作;通过珠海阳江两地政府牵线搭桥,组织我市重点家政企业到珠海开展劳务对接和交流活动。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帮助有意愿提升技能和务工的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我市结合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开展三项工程相关工种和涉农技能培训,共组织21644人参加实用技能、转移就业、涉农技能及专项帮扶培训,组织有资质培训机构送教到乡镇开展培训,确保有意愿的贫困人员100%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主动对接珠海,组织21名农村劳动力到珠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职业训练中心免费学习三项工程相关工种专业知识。
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分别为2.53万人、1.31万人、2060人,分别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01.2%、101.1%、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7%,控制在省规定的3.5%目标范围内。
促发展:紧扣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在推进三项工程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合金材料、风电、电力能源、五金刀剪、食品调味品、纺织服装、旅游等我市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阳江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我市正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为“双区”建设服务的电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拓展、优质生活用品、休闲旅游、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六大重要基地。为了满足我市产业发展和“双区”建设所需,我市通过强化培训,大力推动职业院校提质增效,打造开放的培训平台,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企业职工适岗培训,落实以工代训职业培训,实施企业学徒制培训,开展技能扶贫等,不断扩大人才规模。
截止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共有三项工程相关专业在校生2.4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7000多人。建成4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4个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南粤家政”培训基地、1家农村电商培训和创业就业基地,与珠海合作不断推进阳江市粤德合作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全市共开展“广东技工”相关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3万人次,其中“粤菜师傅”培训9239人次,“南粤家政”培训1.16万人次,累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3950.16万元。
在2020年疫情期间,为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参加线上免费适岗技能培训,提升在岗员工,特别是新招用员工的职业能力,加快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我市对开展线上适岗培训的企业,按照实际参加培训人数每人每课时(不少于45分钟)30元的标准给企业补贴,每人年补贴上限不超过1000元,目前已有251家企业23997人次参加线上培训,已为企业发放补贴资金627.124万元。
我市还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向企业培养、输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技能人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企业现代学徒制培养,与喜之郎公司等6家企业合作开展92名学徒培养;阳江技师学院先后与1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与我市4个省级产业园实现对接,在全省校企合作督查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获全省首批“校企双制”创建示范院校称号。
创品牌:深挖地方特色树典型立标兵
在推进三项工程过程中,我市特别注重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地方特色品牌,挖掘三项工程领域的典型模式、典型事迹和人物典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市依托南海开渔节、五金刀剪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举办了“海陵岛十大美食评选”“阳江粤菜师傅名厨竞赛”“粤菜师傅带你选食材——优质土特产展示活动”等主题活动,挖掘本地特色菜式,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扩大阳江“粤菜师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组织汇编《传统阳江菜烹饪技法》系列书籍,总结阳江菜烹饪精华和风味特色,传承阳江特色美食文化。一夜埕刀鲤、春砂仁焗排骨、溪头沙虫粥、椰汁杂粮煲珍珠马蹄等22道阳江特色菜品,纳入了省专项能力考核题库。
我市通过开展三项工程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鼓励相关从业人员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涌现出一批批技能典型、竞赛标兵和创业明星。2019年第八届全国烹饪大赛(广东赛区),我市选手获得1个银奖、2个铜奖,阳江技师学院获烹饪团体铜奖。
来自阳西县塘口镇平北村的名厨张举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2018年从湖北回到阳西创业,投身我市“粤菜师傅”工程,投资200多万元在阳西县城开办“粤菜百味”餐厅,成为阳西县餐饮行业协会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为传播阳江饮食文化搭桥引路,他还协助开设“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为村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机会,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技能创业明星。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部门还联合打造了阳江首家家政超市——阳江市蜂鸟家政超市暨南粤家政创业孵化基地,可现场提供月嫂保姆、养老护理、保洁清洁等10个服务项目,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多元化的南粤家政服务。2020年,阳江新起点家政、群安家政、暖阳阳家政等3家企业获得省级家政服务示范企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