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40℃天气预报故意不报?中国气象局:你们都误会了!

超过40℃天气预报故意不报?中国气象局:你们都误会了!

2023-06-05 14:41

发布于:北京市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

江南华南多地高温持续攀升

可是气象台报的温度

怎么老是觉得跟自己的感受不同呢

一时间谣言四起

“为何手机显示的预报温度

和气象部门的温度不一样?”

“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温度

不敢报到40℃及以上

超过40℃要放高温假

是在给企业省高温补贴吧!”

事实上就如同每个夏天

都会出现高温天气一般

“高温低报”的炒作

向来也是“虽迟但到”

特别是当大家看到

一连串的39℃高温预报时

这一言论似乎坐实了

再加上一些其他温度计测的超过40℃温度

气象局似乎连洗都没法洗了

只要高温天气来袭

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免不了要费一番口舌

来讲解下气温与体感温度的差别

看完这篇科普

相信你会对这种现象

有一个更为科学的认知

Part.1

真的有高温假?

高温补贴是什么?

首先第一个问题

中国并没有高温假

虽然一直有学者在推动高温假的设立

但这仍然在论证阶段

所以,相比于造谣不放高温假

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

先推动一个高温假的设立

第二个问题

有些人说国家为了省高温补贴

不敢预报40℃

高温津贴和40℃有关系吗?

实际上根本没有关系

国家规定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

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

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

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实际上真正与40℃有关的规定是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

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显然,若是为了高温津贴

气象局更应该卡35℃而不是40℃

当然会有一种质疑

35℃太容易达到了了,不好糊弄

但40℃不一样

其实这样的辩驳

反倒指向了正确的答案

气象台做出气温预报的时候

取决于出现这种气温的概率是多少

一些城市在历史上

很少有超过40℃以上的高温

只有最高温度刚刚突破40℃

做出这样的预报其实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对于追求准确率的气象预报来说

寄托于小概率事件无疑是一种赌博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理解连续39℃的意义

它的意思是

已经接近或者等于历史最高温度了

而更高温度的预报

则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来支撑了

最近一些城市再也不“死守”39℃的线

开始预报40℃了

这并不是气象局迫于某种压力的结果

而是已经多次出现破纪录高温

对温度预报影响的结果

Part.2

气象局真的没有预报40℃吗?

我们只要找到

最近全国高温预报就会发现

不仅有预报40℃

高温的分布也符合我们一般的认知

2022年7月13日江苏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预计白天南京、镇江、常州等地

最高气温将升至40℃左右

甚至预计14:00

最高体感温度将升至48℃左右

2022年8月4日

湖北更是发布首个体感温度预报

湖北17个主要城市中

有13个体感温度超过40℃!

随州最高,为44℃

武汉43℃排在第二位

可见并非气象局不想预报40℃

他们依旧是会发布

只是需要更加审慎

Part.3

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

当然虽然有预报

还是会被人质疑

是不是预报40℃的数量受到了控制

我明明已经感觉比前几天39℃热了

怎么温度还是39℃?

测温枪真的显示40+℃

但是手机上显示的真的比我差一些?

那么气温究竟怎么测出来的呢?

气象部门所发布的“气温”

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

由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

通过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

对百叶箱的设置环境

也有明确、严格的要求

人们手持温度计

在马路路面、屋顶天台测得的温度

均不属于标准气温

有研究显示,在同一座城市

阳光强烈照射下

柏油路面1.5米高度上的温度

可能会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

高4℃至5℃

蓝天白云下的百叶箱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个别特殊环境下的温度测量极不稳定

只有全球统一标准的气温数据

才具备代表性、科学性、研究性

至于人体所感知的温度

通常会受到环境、湿度、风速

乃至城市“热岛效应”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

甚至个人情绪

也会影响对气温的“判断”

譬如,即使没有达到35℃以上

只要气温在30℃左右

相对湿度超过80%

人体就会感到闷热、不适

甚至引发中暑

大家抱怨说

“感受的温度比气象部门报的高”

对大部分城市居民而言

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作为一门预测科学

天气预报目前

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

但其准确率一直是

衡量气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对来说

气温预报的技术比较成熟、可靠

气象部门还会对预报进行检验

所以那些故意“报低”的揣测

都是胡扯罢了

一些看似简单

且已经科普过多次的问题

只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有可能被一些自媒体

反复“炒冷饭”、赚流量

“千年老谣”为何总有生存的土壤?

是因为大家没有从

正确可信的渠道获取信息

那么那些是可信的平台呢?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等官方渠道

以及你现在正在看的这篇文章

所在的公众号——“气象在线”

气象在线,天气预报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

为您提供全球城市天气、灾害预警、3A以上景区天气、机场天气、生活指数、气象新闻/科普等服务内容的查询。

并可免费定制灾害预警信息自动推送服务,为您所在地和关心地区定制预警信息提醒功能。为您提供心的服务!

科学普及是一场“马拉松”

我们平台坚持将复杂难懂的气象知识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方式

反复传递给公众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不要犹豫

快快点击关注“气象在线”

及时获取各类气象科普小知识!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7-19 16:49 点击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