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龙井社区:微改造“绣”活老街区 引燃青年创业潮

全媒体记者 颜想念 通讯员 温家利 斑驳老墙变艺术画廊,废弃楼房开文创小店,沉寂多年的冷水滩区活龙井铁路老社区,正焕发新生机。一场拒绝大拆大建的“微改造”,不仅让这里告别“脏乱差”,更将铁路记忆化为发展动能,吸引青年创业者扎根,成为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的亮眼样本。 走进活龙井社区,柏油小路纵横,老屋墙上绘满斑斓壁画,绿植点缀其间。曾经破败的背街小巷,如今成了游客流连的“铁路印象”公园,岁月痕迹与青春活力在此交融。“环境干净了,壁画有味道,和朋友逛着很舒服。”周末来此的游客廖雨欣道出心声。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活龙井社区,紧邻原冷水滩火车站。车站西迁后,社区陷入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恶化的困境,“脏乱差”成了标签。2019年,当地政府创新思路,摒弃“推倒重来”,选择精细“微改造”:既完善水电、排污、道路等民生设施,根治环境问题;又深挖铁路文化,保留废弃铁路元素与老房痕迹,将小巷打造成主题公园,让旧墙体成为露天画廊。 “我们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历史肌理、激活文化记忆’,就是要留住‘乡愁’,打造有温度的铁路文创街区。”冷水滩区文旅广体局副局长陈滋说。这一思路,恰好契合都市人对怀旧体验与品质休闲的需求。 新环境与文化气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废弃幼儿园改造的“空白印画”版画店,店主唐顶看中这里的文化底蕴与实惠租金:“很适合文创小店起步。”展厅式设计与互动版画项目,成了青年打卡点;“32号小院”保留老平房主体与老物件,砂石铺地、竹椅错落,怀旧又新潮,店主陈虹至介绍:“日常客流两三百人,节假日能达五六百人。” 为培育创业沃土,冷水滩区在社区设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保姆式”服务。目前,该社区已聚集20余家特色店铺,非遗作坊、手作工坊、精品茶饮等业态蓬勃生长,昔日老社区变身永州文旅消费新地标、青年创业热土。 活龙井社区的逆袭证明,老城区不是负担。用心“绣花”、深挖特色,老街区便能绽放新魅力,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5-08-27 02:01 点击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