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学专业进入本科高校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相关专业”。

  文件发布后立刻引起网络热议,许多人不禁问,“‘伺候人’为什么还要学四年?”面对不解和冷嘲热讽,家政学专业的一些学生奋起反击,然而当他们静下来后,却感到有些受伤。

  “那些对家政专业不了解,甚至有偏见的人,可以认真了解一下家政专业!”微博名为“@小情绪”的任盼最近上网时真有点小情绪,她刚在微博上怼了一条满是偏见的评论后,又自己发了一条微博表达不满和无奈。

  在本科高校,很少有哪个专业能像家政学、养老服务专业那样,遭遇那么多的偏见。有从业者认为,正是家政服务业“人直接服务人”的特点,导致该服务业连带家政学专业都成为社会偏见的靶子。

  观念无法立刻扭转,当前紧迫的还是要发展教育。不过,就在《意见》发布之时,教育支持现状依然堪忧。全国开设家政本科班的高校不超过10所,养老服务类专业也很尴尬,最高学历为专科,更棘手的是这些专业的师资“凑班子”“大拼盘”问题严重。

  业界认为,师资是办学最核心的部分,这个需要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的领域,急需大师、名师和榜样。

  偏见中生存的专业:招生难,屡被嘲为“保姆专业”

  “上大学出来不是做保姆吗?越活越倒退了。”因为教育部的这份文件,家政学专业是不是“保姆专业”的讨论再度浮起。有网友指责开这类专业的高校“坑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被领导临时脑子一热开设的专业误了前途!”

  当然也有人支持,但他们显然对家政学也一知半解,以为家政本科专业就是培养知书达理的“高级保姆”。

  任盼是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家政服务专业2019级的在读学生,学习小半年,她了解到这个专业远非网上所说的那样。

  “那个人太偏激了,说学校开设家政专业就是坑学生的,学生出来就是当保姆。”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她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社会对于保姆这样的一线服务人员歧视深入骨髓,同时对家政学专业也毫不了解,这是令她失望的原因。

  她进入家政学专业后,类似遭遇已是家常便饭。就在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亲戚朋友也多次问她学什么专业,每次她都要解释。

  然而进入专业前,她也不知道这个专业将要学什么。在她印象里,在家政公司上班的“好像都是保姆”。只是随着了解的深入,以及父亲的支持,她现在对这个专业“挺满意的”。

  今年多次出台利好政策,让她觉得这个专业前景非常看好。关于未来,她说打算留在行业内,“毕竟学了家政,我比较喜欢一条路走到黑”。

  很多人好奇家政学学什么,出来做什么。所谓家政学,就是以人类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强化家庭成员素质、造福全人类为目的,指导人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感情伦理生活的一门综合型应用学科。

  据了解,各校家政学专业课程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涵盖了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政学概论、家庭营养学、优生学、家庭教育学、家庭经济学、家庭关系学等内容。任盼介绍,她的大一课程主要就有家政学概论、社会学、英语、计算机及“思修”。

  中高级家政服务人员,或者说“高级保姆”,也是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但并非主要方向。“就像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一定去做农民一样,家政学专业也不一定要去做保姆。”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家政学专业负责人薛书敏说。

  她介绍,家政学毕业生有许多选择,如考取社会学或教育学研究生,在开设家政服务与管理专科的高职院校任教、在家政培训学校担任校长或培训师、在家政企业管理人才和培训师等。

  以其所在学校为例,该校毕业生在家政行业就业的学生达到40%,主要从事各大家政企业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每年全国各地家政企业都会慕名来学校招募人才,学生十分抢手。

  学生抢手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社会经济背景。

  目前,我国有近2.5亿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4000多万失能老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千万;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四年后,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5000万,而婴幼儿入托率仅为4.1%,近八成由祖辈参与看护和照料,家庭婴幼儿照料负担普遍很重。

  “一老一小”的民生问题,预示社会服务产业的巨大潜力。2018年,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经营规模达到5762亿元,同比增长27.9%,从业人员总量已超过3000万人。

  “家政服务业在我们国家具有成为万亿级别产业的潜力。”在7月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

  然而在教育领域,这些专业却面临招生难、毕业生流失率高的问题。

  有报道称,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批准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设立家政学专业本科,但3年没招到一名学生。

  有从业者直言,社会偏见已经成为家政学等专业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绊脚石。

  七部门鼓励各省开设家政“本科班”,没有必要?

  行业需求巨大,政府对这个万亿级别的产业也很重视。

  此次七部门发布《意见》称,将重点针对家政服务、健康管理、养老照护、母婴照护等社会服务产业“紧缺领域”,培养培训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意见》提出“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具体内容涉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其中最受热议的是,要求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等专业。

  其实,家政要不要开设“本科班”是个老话题,只是今年以来,伴随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它才多次成为网络上的“引战话题”。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家政36条”(即《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也提及每个省份都要有相应数量的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就在网络上引发口水战。

  老人小孩缺人照料、高薪请不来好保姆,老百姓已深有体会。然而在百姓看来,家政、养老、育幼这些服务行业仍不过是茶米油盐的范畴,认为行业从业者简单培训就能上岗,所以职业教育就足够了。

  “初中毕业也能干,上大学干什么?”“(本科)大学开家政专业,职业学院做什么?”……网络上这样的质疑俯拾皆是。而在业界看来,这样的质疑既缺乏常识,又毫无道理。

  “这一观点首先是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河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冯玉珠对南都记者说。

  他介绍,本科教育有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本科职业教育三个基本概念。“只不过普通本科更加重视培养理论型高端人才,高职本科更加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只有类型之别,没有高低之分。”他强调。

  冯玉珠认为,一个万亿级别的产业,没有职业教育的支撑是不行的,没有本科专业人才也是不行的。

  “如果认为发展中职、高职就够了,那么中职、高职的师资谁来培养?行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谁来培养?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谁来解决?难道靠行业从业人员的经验慢慢积累,靠政府的行政管理就能解决?”他反问。

  冯玉珠认为,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这迫切要求举办本科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层次与素质结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实际上,从《意见》中也可以看出来,国家布局高校家政学“本科班”,远非培养“高级保姆”等一线服务人员那么简单。

  《意见》提出要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如鼓励普通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金融学类专业增设家政学等相关课程,人才培养涉及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智能硬件、养老金融创新等领域。同时,《意见》对高职院校也有类似的要求。

  这意味着,今后这些高精尖领域,也是家政学毕业生的用武之地。

  本科教育“两头热、中间冷”: 全国开家政学本科班高校不超10所

  就在《意见》发布之时,我国家政学的教育状况还不容乐观。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冯延红长期从事家政、养老教育,他用“两头热、中间冷”来描述这一现状,“目前政府助推、市场需求热,但是学校培养冷,短期仍然难以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设置家政学专业的高校仅有30多所。其中,本科高校不超10所,包括吉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湖南女子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郑州商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8所,以及今年刚刚加入进来的河北师范大学。

  在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只有河北师范大学新增家政学专业,学制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法学,录用批次为本科一批。

  据了解,以上9所本科院校中,有两所学校该专业近年未招生。

  高职办学方面,有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等。“高职办学层次全国不会超过30所,存在散、乱、弱等先天不足,还处在被边缘甚至被淘汰的尴尬地位。”冯延红对南都记者说。

  家政学专业在国外有170多年办学历史,然而许多人想不到,家政学在我国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设置家事科并开始招生,这是家政学在国内的首创。其后,共有11所大学相继开设了家政系,其中既有燕京大学、东北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有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金陵女子大学、华南女子大学等专门的女子大学。

  不过,上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取消了家政系,以致家政高等教育中断达30多年。“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这的确是一种历史遗憾。”湖南女子学院家政研究所副所长胡艺华感叹。她说,当前由于认识的误区和学科的制约,研究型大学对这一领域无暇顾及。

  与家政学专业相比,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尴尬。冯延红介绍,目前该专业最高学历是专科,只有天津职业大学与天津理工大学进行合作培养本科社会学(老年福祉方向),学历层次处于“断头”状态,亟待打通学历教育通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约200所,仅占高职院校总量的14.4%,在校人数仅为6000人。

  师资跨专业“凑班子”:最需要自信的专业,却看不到榜样

  在本科高校中,很少有专业会像家政、养老服务专业这样,要一遍遍地向学生强调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在职业院校,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

  家政、养老、育幼等服务行业的最大不同,就是服务者要直接服务被服务者,比如养老护理员要近距离服务老年人,不仅累心累力、收入不高,而且传统观念认为这是一种“伺候人”的卑微工作,因而社会地位也不高。

  尽管一直以来,业界称家政学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民生情怀、巨大魅力、广阔前景的特色专业,然而同时,学生的专业自信、归属感问题,依然不断被讨论。

  业内人士常常扪心自问:我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报考这个专业、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吗?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为家政学、家政服务业竖过大拇指的人,可能会立刻变得犹豫起来。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类专业的在读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调剂而来,主动选择报考的少之又少,许多在读学生刚上大学就不断想方设法转专业,极度缺乏专业自信。

  以养老服务专业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隋玉杰在调研后发现,这些大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本来就不强,而“教育不仅没有让大学生更加认同养老服务专业和职业,反而降低了他们的认同感”。

  为什么教育会降低学生的认同感?除了外界的质疑和偏见,家政学专业师资“大拼盘”问题恐怕难辞其咎,许多学校都存在“请医生讲保健、请厨师讲烹调”的现象,突显了师资匮乏的难题。

  隋玉杰表示,老年社会工作教育的师资队伍中,近半数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且多数不是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训练,这对大学生专业和职业认同非常不利。她认为,要让大学生有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关键是要大学生“能看到榜样”。

  “师资是办学最核心的部分,没有名师效应何谈大学精神!名师、大师、匠师是我们办学的宝贵资源,但现实是在这些边缘化专业中存在跨专业‘凑班子’、行政领导主政、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冯延红说。

  他介绍,经过这几年发展这些现象有所好转,但专业教师招不到、企业导师不配套等系列问题仍旧突出。他所在学校一直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措施,采取“双师制”“新现代学徒制”等措施,但还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受到家政、老年专业发展阶段与行业发展阶段双重制约。”他说。

  专业教师招不到,与我国家政学学历教育层次低有关。据了解,美国、日本、北欧、菲律宾,都已建立起完备的家政教育体系,如美国有近千所大学设有“家政系”,也有许多大学专门设立了“家政学院”,培养家政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

  然而,我国的家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高校尚没有建立“家政学”二级学科,没有家政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更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仅有一所高校在社会学硕士点下开设了家政学与婚姻家庭研究方向,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现在一般高校教师都要求有博士学位,然而现在本科教育都很少,硕士教育没有,哪来博士?”冯玉珠说。没有学科地位,没有相应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自然就造成了家政学等领域师资的匮乏。

  业界观点

  整合资源解决师资问题

  避免运动式推进

  实现教育引领行业的常态,师资始终是绕不过的话题,尤其在家政、养老这类最需要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的领域。

  南都记者注意到,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的《意见》也在多处针对师资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如“合理确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层次学历教育相关专业和职业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支持高校通过自设家政学等二级学科”“促进相关交叉学科专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招收培养研究生”等。

  冯玉珠说,解决师资匮乏问题,一定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可以引进、招收或整合现有家政学相关学科,如教育学、中医学、经济学等方面师资与家政学融合,解决家政学科建设中不专、不精、不深等问题,同时还有“送出去”“引进来”师资,引进国际先进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体系。

  《意见》要求每个省份都要至少一所本科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未来两三年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吗?高校需要注意什么?

  冯延红认为,家政学专业开设本科院校数目达到教育部规定数量有些困难,毕竟目前不足10所,教育体系也不完善,高质量的教材也十分缺乏。“若硬性完成数量,实现家政学学科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人才方案及系列支持资源能否跟上,需要画个大大的问号。”冯延红说。他认为,应避免运动式推进教育支持工作,而是按照专业建设规律与教育规律来推进。

  尤为关键的是,就业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自信与职业认同感。“高校教育固然不能跟着市场跑,但是针对学生行业内就业率低问题,我们要反思现有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专业也要适应市场才对。”薛书敏说。

  当前社会观念陈旧,然而无法回避,高校如何有策略地应对目前的偏见?

  胡艺华曾支招,在目前的形势下,本科院校如果定位在培养中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很难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学生及家长的青睐,势必会遭遇生源危机和办学困境。因此,她建议本科院校应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把家政学专业教师、家政职业经理人等高端人才作为重点培养目标。

  作为家政学专业的后发国家,向西方“取经”,借鉴其成熟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有助于家政、养老、育幼教育体系更快发展。

  不过,对于目前行业热衷的日本介助介护、菲佣、英式管家等西方教育理念,冯延红认为我国高校应该注意有所扬弃,注意本土化。

  “文化背景不同,更何况我国起步晚,中间还有很长时间间断过,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有选择地为我所用。”他说。

2024-10-21 15:58 点击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