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村变成“老板村” 这个乡村版“创业孵化器”了不起
十六户村一角。
王建锋在村里。
创业缺资金?乡村版“创业孵化器”来帮扶!10多年来,通过青年创业互助,余姚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从一个负债穷村翻身成为远近闻名的“老板村”,全村中小微企业达到90多家。
十六户村通过产业赋能、互帮互助,走出了一条令人羡慕的共富之路。
创业缺资金?乡村互助会来帮忙
10月15日,黄家埠镇十六户村会议室里,正在进行一场互助会的签约。在村党委书记王建锋的牵头下,由五家企业老板共同出资50万元,帮助一名青年解决办厂所需的设备购置经费。
签约非常简单,签一份互助备忘录即可,借款无需任何担保、抵押,也没有利息,全凭信用运作。
“青年创业往往缺资金、缺资产,如果村里能帮他们一把,于人于村都是一件大好事。”王建锋说,“本村人大家都知根知底,只要他是正正规规创业,没有不良嗜好,我们就全力帮助他。”
薇诺日化包装公司就是在互助会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现公司年产值达5000万元左右,占地15亩的新厂已投入使用,企业欣欣向荣。
“我初中毕业就跟师傅学模具,是村互助会帮助我成长起来的。”该公司负责人诸建统说,“起初我只是在别人厂里打工,家里条件有限,对于投资创业的事想都不敢想。2015年,村党委书记王建锋鼓励我创业,并且通过互助会一下子为我筹到了30万元无息启动资金。”
诸建统用这30万元购置了两台注塑机,开始走上创业之路。因为他做事十分勤恳,又能诚信经营,事业起色很快。做化妆品外包装产品,抓住了电商产品热销风口,不到10年时间,诸建统就实现成功创业。今年,他还入选了余姚市青年创业新秀。
诸建统说:“村里的创业互助会,对年轻人创业帮助非常大,如果没有这笔启动资金,我也不可能有现在。”
帮扶青年强产业,“负债村”变富了
像这样的创业孵化互助,十六户村已开展了10多年。
“初创企业融资难,银行信用贷款10万元,年利息就要1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创业青年来说压力太大。”村民姚恩友也曾在村互助会筹得50万元启动资金,实现成功创业。自己成功了,就积极回报乡村,在村互助会有需要的时候,他也出资帮助了不少人。
谁有需要,大家就联合起来帮助谁。从2010年至今,受到乡村创业孵化互助会帮助的创业者有近50位之多。通过互帮互助,村里的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如今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老板村”,各类大小企业达到90多家。
十六户村通过创业孵化、产业赋能也实现了从“负债”到“富裕”的转变。
“别看现在村容村貌这么好,10多年前我们村可是出了名的穷困。”王建锋说,那时村里没有什么产业,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还负债三四百万元。
2011年,王建锋担任村党委书记。他将乡村致富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但该村经济基础很薄弱,除了传统乡办企业留下来的喷雾器玻璃球产业,就没有什么基础了。
“经济要发展首先靠人才,没有人才我们自己来扶持、来培养。我们大力鼓励乡村青年创业,他们没有创业资金,我们替他们想办法,互助会就这样成立起来了。”王建锋说,一开始通过先富起来的人筹资组会,后来成长起来的企业主反哺乡村创业,携手共进,富裕共享,创业企业也就越来越多。
经过10多年发展,十六户村集体收入从负债到存款达2000万元。村民口袋里有钱了,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公园绿化打造起来,村庄变美了。该村传统的玻璃球产业,在创业青年的带动下焕发新生,全村年产玻璃球达500亿粒,同步带动村里喷雾器、五金、塑料件等加工行业发展,年产值达3亿元。
先富带动后富,反哺村庄再发展
村委会帮助青年创业致富,也要求他们回报乡村,帮助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知恩图报的乡村新风尚。
十六户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企业首先解决本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村一些闲置劳动力通过充分就业,实现共同致富。
思捷喷雾器厂负责人屠建耀靠乡村互助发家,如今他厂里50多名员工,有40多人是本村村民,年龄以五六十岁为主。“像我们这样的年纪,本来很难找工作了,还好村里的企业特别照顾我们,现在我和老婆一年能赚10多万元,生活足够了。”员工张师傅笑着说。
村里各项建设、办活动、做公益等有什么需要,企业老板都抢着资助。去年村里建造文化礼堂,企业纷纷出资,短短数天时间,35家企业捐资达197万元。
为美化村容村貌,最近该村又投入80万元,启动了沿河景观亮化工程,2300米过境河道将安装彩灯,十六户村将变得更美。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十六户村通过互帮互助,弘扬乡村好风气,通过青年创业孵化互助,助力青年创业,做强产业经济,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走出了别样的风采。(宁波晚报记者陈善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