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留得住!东川区易地搬迁圆了百姓安居梦
掌上春城讯从深山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易地搬迁圆了东川几代大山深处群众的安居梦,开启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2018年,东川区投资25.45亿元一次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40户32771人,其中建档立卡4987户18745人,以工程规模大、搬迁人口多、推进速度快创造了“东川速度”。“如何搬、怎么搬、搬得出”仅是易地搬迁工作的“前半篇文章”,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易地搬迁的关键。
破解难题,确保搬进好房子
易地搬迁并非易事,搬迁对象确定难、搬迁工程建设难、搬迁过程组织难是制约东川区易地搬迁的三大难题。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按时搬进新房子,东川区通过干部一线听、专家实地看、群众评议定,确定了以进城集中安置为主的安置思路,城镇化安置率达95.67%。在安置房的分配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自筹0.3万元,每户不超过1万元,同步搬迁户人均自筹资金1.4万元,城镇安置的按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乡村旅游区集中安置的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户型根据家庭实际人口合理设计。
对门山安置点小区环境优美
在工程建设方面,东川区创新采用EPC模式推进城区对门山、起嘎两个大型安置点建设,克服两个地块高差超过30米、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抗震为9+1设防的巨大困难,缩短建设周期,做到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创造了一个月建设七层楼房的“东川速度”,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17+2的高层楼房50栋,约5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
在搬迁服务方面,严格落实乡镇(街道)、村委会、村组干部(驻村队员或挂钩帮扶责任人)包户包人三级包保责任制,做细做实群众工作,确保搬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搬家服务队,“一条龙”服务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处置物资、流转或托管土地、搬家运输,着力破解路途遥远搬家难问题。
服务到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搬出来了,搬迁群众的衣食住行都需要重新适应。
安置好搬迁群众后,东川区第一时间成立了移民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统筹搬迁入住和管理服务,把支部建设在楼栋上,成立4个社区党组织、28个楼栋党支部,划分118个党小组,管理党员1028名,建成安置点活动场所19个,成立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形成党建带群建服务合力。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展示厅
按照“一站式”服务的标准要求,组建安置点为民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就业、社保、就医、教育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将搬迁群众户籍转为城镇居民,转入新组建社区管理,农村低保对象按程序转为城镇低保对象,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按程序申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安置点集中配套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厕、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小区物业管理设置过渡期三年(按0.5元/㎡/月收取物管费)。统筹划片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就近就学,共安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250人,其中小学1568人,中学682人,并争取资金开办学生食堂,协调公交公司免费开通安置点到就读学校公交车,进一步减轻搬迁家庭经济负担。
对门山安置点工会服务站
同时,东川区还全面整合帮扶资源,精准选派包保干部,做到包动态、包稳定、包就业、包满意度提升,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疏导情绪,切实增强归属感、提高幸福感。
促进就业,想方设法创造岗位
“零就业家庭有多少?”“外出务工的人有多少,分别去了哪些地方?”东川区一直把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精准找岗、引岗、送岗、稳岗到户到人,确保8740户易地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
扶贫车间内员工正在加工零件
考虑到部分群众无法外出务工,东川区就引进扶贫车间,通过组织开展网络创业、刺绣等培训班,引导搬迁劳动力学习电商、淘宝等知识,为居家创业奠定基础。现在,东川区已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依托产业扶贫,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制定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种养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搬迁群众土地实施流转。鼓励组建合作社或平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安置点商铺、车间、仓库、集贸市场、停车场等营利性物业,让搬迁群众享有一份稳定的资产收益。
此外,东川区还通过开展“三讲三评”、文化表演、学习培训、风采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选楼栋长并签订楼栋长责任书,建立激励奖惩机制等方式,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敏 通讯员:张丽 廖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