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千年!铜仁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大文章
在铜仁高新区新民社区,一栋栋楼房屹立在山水之间,闲暇之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或三五成群对唱苗歌,或一家人悠闲散步,一派美好景象。
“晚饭后,只要天气好,我都会带着小孩在休闲广场玩,和大家一起唱苗歌,很开心。”该社区居民吴爱红微笑着说。
邻里相亲,温馨和谐,广大苗族同胞在休闲广场以歌会友,尽情地歌颂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欢庆搬出大山后的美好生活。
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十三五”以来,铜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经过近4年的努力,全市29.3579万人搬出深山,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铜仁奇迹”。
为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面融入城市,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铜仁市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龙头,搭“五桥”建“五家”,全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今年上半年,全市14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面建立工青妇组织和“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实现安置点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联系服务全覆盖。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全市近30万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挪穷窝、斩穷根,正以崭新的身份大步朝着幸福的康庄大道走去。
挪穷窝,斩穷根,搬出“铜仁奇迹”
“旧社会把人逼进深山,新时代让人迁居新城!”从印江大山里搬迁至碧江区白岩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魏棚,在翻阅族谱时,不时感叹、感恩。
据《魏氏族谱》载,其先祖为避战乱与饥荒,于清代从江西出发,一路向西南迁徙,最终散居铜仁各地。魏棚祖辈先定居于印江县城,后又被当地豪强大族所迫,迁居该县中兴街道魏家村。
魏家村坐落于大山腰,条件恶劣,生活艰辛。三年前,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魏棚一家搬进了铜仁主城区。
历史上,像魏棚的祖先那样,携族迁徙进铜仁深山的人比比皆是。而进入新时代,像魏棚一样,从铜仁各地大山里搬迁进城的群众,“十三五”以来就有近30万人。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现在都还在山里过苦日子。”从沿河县一口刀村搬迁至碧江区响塘龙易地扶贫安置社区的田国霞说。
2017年初,沿河、思南、印江、石阡、德江等地的3000多名群众,坐上当地政府备好的客车,拎包入住铜仁主城区的新家。田国霞家虽是非贫困户,但属于整组搬迁,他们也随着浩浩荡荡的“逆徙”部队,欢欢喜喜向城里的新家进发。
在大山里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张华清,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到城市生活。2018年8月,得知自家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全家人从思南县思林乡安全村搬到了万山旺家社区。如今,能在这么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中安度晚年,他觉得非常幸福。
“政府给我们修的房子又宽敞又好看,比老家的房子漂亮多了,环境又好,交通也方便,离医院和学校都非常近,各方面都比农村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够搬到这里来,以后子子孙孙都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了。“看着全家人的生活焕然一新,张华清既高兴又感激。
和张华清一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也让唐天光在旺家社区提前圆了安居梦。“这里的治安环境非常好,小区里面还有警务室和保安,他们每天在这里巡逻,24小时值班,让我们住得安心。”新家园里的关怀备至,让他倍感放心。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中,铜仁共有6万多户29.36万人成功“逆徙”。其中跨区域搬迁至铜仁主城区12.55万人,占全省跨区域搬迁人口的54%,涉及全市125个贫困乡镇、1565个贫困村。
搭“五桥”、建“五家”,创造“铜仁经验”
“现在我们从大山搬到了县城,儿子和女儿已经顺利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儿女们回家很方便。在领导的关心下,我在社区就业,我和孩子会时怀感恩之心,今后一定会努力工作。”松桃苗族自治县团山社区支委委员杨蔚说道。
2018年,杨蔚一家3人从松桃九江街道大沙坪社区搬迁至团山社区。目前,杨蔚在团山社区任职团山社区支委委员,平时工作兢兢业业,深受群众认可。疫情防控期间,她拖着音响在社区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值守卡点,守护着群众平安。同时,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2019年11月,该家庭还被评为“书香之家”。
和杨蔚一样,因惠民政策受益的群众还有很多。
2019年3月,来自石阡县白沙镇柿坪村的贺忠义一家搬入该县平阳社区,并在社区的帮助支持下,开起了自己的门店,也开启了一家人的新生活。
“既然搬出来了,就要扎下根,社区这么多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自由灵活,既服务了搬迁群众,自己也实现了增收致富。”如今的日子越过越活,贺忠义脸上满是幸福。
挪穷窝,乐业才能安居。
在铜仁市百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扶贫车间”到“锦绣坊”,从“微工厂”到“微课堂”,从“积分超市”到“爱心驿站”······随处可见安居乐业的景象。
一大早,位于万山龙都社区的扶贫微工厂产业园的“山江韵达速递有限公司”仓库里,罗露正熟练地分拣货物,忙得不亦乐乎。
2018年底,罗露从万山区万山镇搬迁到义乌城小区。离家近、收入稳定,是他搬到城里后的真实写照。
“我们每个月工资平均可以达到3500以上,我在这里上班非常开心,而且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罗露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足。
搬新家,融入是关键。
"工会核实情况后,和我一起去协调。对方很配合,承诺今年8月之前补齐拖欠我半年多的工资。"碧江区矮屯社区搬迁户凡黎说,社区工会的维权服务让她感受到了新家的温暖。去年12月,她从一家美容机构辞职,结果却被扣压了7000多元工资。多次讨要无果后,她向社区工会求助,没想到很快解决了。
这是安置点社区工会为搬迁户排忧解难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全市安置点通过"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妇女之家""春晖社"等阵地,开展困难帮扶7600多人次,调解矛盾纠纷2540多件,帮扶群众1万余人次,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2.6万余件。从就业到维权,从就医到就学,一系列贴心服务让"新市民"加快融入城镇新生活。
"两个孩子都报了绘画班,周六上课,已经学了两个多月,在老家可没有这个条件。"在矮屯社区"青年之家"等待孩子下课的冉冬梅说,她老家在沿河县的深山里,孩子上学走路要1个半小时,搬迁后走路上学只需要10分钟,这在老家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铜仁市聚焦“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稳得住、能致富,打响“铜仁品牌”
居以安为先。
如何写好铜仁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面实现搬迁群众从“搬得进”向“稳得住、快致富”转变,铜仁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帮助搬迁群众搬新居,换穷业,迎来新希望。
思南县围绕行业、职业、就业、创业和产业“五业”解锁致富密码,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我就喜欢干这行。”在思南县丽景社区技能培训基地,搬迁户张艳在师傅的指导下操作着挖掘机,该培训基地以“3+27”理论实操方式培训一个月,并推荐学员定向就业。
享受政策红利的不仅仅只有张艳一人。搬迁户张健在丽景社区提供咨询、资金和政策支持一站式帮助下,成功在家门口开起了火锅店。“顾家、挣钱两不误。”提起现在生活的变化,张健一脸笑容。
兴民社区作为印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该县汇聚各方力量,探索应用“N+1”联帮联扶模式,打通“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新路径,为兴民社区“快融入、稳得住、能致富”打下了扎实基础。
“社区医院很方便,平时小孩感冒都在这儿看。”正在卫生室里给孩子看病的张大姐说。为了解决兴民社区建立初期医疗资源配置不足问题,在该县卫健局的搭桥下,梵净山医院通过开展“1+1”联帮联扶,向兴民社区派驻2名医生、1名护士,长期为安置点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工作。
而在兴民社区巨泰鞋厂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搬到这里居住后,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孩子,又为家里增加经济收入,感觉这日子越来越幸福了。”徐红芳放下手中做好的成品,微笑着说。
2018年,徐红芳一家四口从木黄镇场坝村搬迁到兴民社区,并在该县总工会引进的扶贫车间——巨泰鞋厂社区分厂内当起了工人,挪出穷窝,住进新房,开启了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
无独有偶。德江县楠木园社区通过引进4家企业,成立劳务公司和家政公司,组织开展各项就业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就业,让搬迁群众有家住,有活干。
近年来,铜仁各地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展开系列后续扶持工作,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群众“搬”出了新天地、过上了新生活。如今,铜仁市正致力于让"稳得住、能致富"的各项后续扶贫措施,在全市144个易地扶贫安置区落地、扎根、开花,继续续写着铜仁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