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共强 共创未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联合创新孵化空间打造联合孵化新模式

  10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牵头的天基通导遥智及高铁HIDT车地通信系统项目落沪孵化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原台长、数学物理学部原主任艾国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射电首席科学家郝晋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建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一行,与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市科委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市科技创业中心领导班子出席签约活动。

  

1.jpg


2.jpg


  基于毕业企业的创业经验、行业领域资源和反哺社会的担当,基于多年的孵化经验、企业资源和政策资源,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级,探索“孵化器-毕业企业联合孵化”模式,在钦州路100号11楼建立了“联合创新孵化空间”。本次签约的项目是联合创新孵化空间开放以来的首个入驻项目。

  

3.jpg


  陆敏为签约活动致辞,他表示,上海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勇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市科委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双创”向更深层次发展。全市500多家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孵化出大批优秀科技企业,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作为上海市科委孵化转化板块的牵头单位,也是上海市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0多年来深耕创新创业孵育服务,主动服务、精准扶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平台集聚了全市优质创业资源,是企业孵化技术转化的首选。本次签约合作,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作为创新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承接了该项目在上海的孵化落地工作,将为项目方成果落地转化和企业孵化提供战略支持、孵化服务、和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孵化场地、政策咨询、投融资等服务内容,助推项目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和企业运行。

  

4.jpg


  签约后,艾国祥院士一行还参观了“创新·创未来”上海科技创新创业展厅和联合创新孵化空间。

  

  上海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一直在厚植“双创土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下功夫,聚焦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为多开“科创之花”建好“科创花园”做好制度保障。紧跟科技企业成长发展周期,发挥创新创业载体、资金、政策、技术、人才、平台等营养因子的持续滋养作用,打通载体链、政策链、资金链、服务链,助推科技企业持续涌现。

  

5.jpg


  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现在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共有500多家,孵化面积343万平方米,在孵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个),上海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市的创新创业载体网络和服务网络,形成了孵化企业和培育双创人才的“上海模式”。截至今年六月,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1/3是从孵化载体中培育出来的。

  

6.jpg


  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钦州路100号孵化基地,也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他们紧跟时代发展,深耕各自行业,经过创业孵化,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挂牌上市步入资本化快车道。

  

  泰坦科技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科创板企业,创始人谢应波回忆:“2007年,我还是华东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靠着借来的10万元和上海市大学生基金会的20万元公益资助,借助华东理工大学的宿舍楼和科技创业中心的三个免费工位,我们开启了创业之路。在孵化基地的这几年,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给予的政策支持,后来入选上海市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我们见证了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切身感受到了政府给予科创企业的全方位呵护,对此,我们心怀感恩,现在我们长大了,也想尽己所能,为更多初创团队提供帮助。”

  

  和泰坦科技一样,还有很多从孵化器毕业的优秀企业深有共鸣,希望能聚创新之力,将创新创业的火炬薪火相传。

  

  东升新材料的创始人郑小群感慨道,“别看我们现在是做大了,其实创业初期是很难的。因为缺少经验,对财务、税务、贷款、项目申报等等问题都不清楚,初创期特别容易碰壁和走弯路。好在我们当初在钦州路100号享受到了‘保姆式’孵化培育服务,为我们指点迷津、化解难题,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实实在在的帮助,所以我们现在也想能为创业者做点事情,继续传递这份力量。”

  

7.jpg


  源于对基地的深厚情感,也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从这里毕业走出去的四家优秀企业成为首批与基地携手建造联合孵化空间的企业:科创板首家“科技服务”上市公司上海泰坦科技、深耕于动漫文化的科技公司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拥有300多项发明专利的新材料制造企业上海东升新材料,以及和专注于人脸识别等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本趣网络科技。

  

  联合创新孵化空间希望发挥三方赋能共强的作用:

  

  一方面,初创企业经过孵化器和毕业企业联合孵化,从创新体系中获得创业经验和行业领域的相关资源;

  

  另一方面,毕业企业在反哺社会帮助初创企业成长的同时,从中寻找到业务关联企业或相关被投企业,提高创新效率。

  

  同时,对于孵化器来说,探索建立起自身具有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联合创新孵化模式,在孵化器中形成新的创新生态。

  

  当前,第一期创业训练营已开启招募,联合来自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优秀毕业企业,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创业训练、需求对接、融资对接等创新赋能活动。第一期创业训练营将聚焦人工智能、视觉算法、生物医药、智能化实验室、诊断仪器及相应试剂耗材、新材料等领域,寻找拥有一定产品技术、富有创业热情的早期创业项目。希望更多的创业企业加入进来,希望更多“种子”扎根上海这片沃土,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百年强国梦,吾辈逐梦行。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赶考之路上,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希望能够助力更多的创业企业不断涌现,聚创新创业之力,筑科技强国之梦。

2024-08-29 09:28 点击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