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高校设家政专业不是让大学生毕业当保姆

月子护理、老人陪护、搬家、保洁……家政服务一直是邻里街坊热聊的话题之一。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迅猛,行业不成熟、不规范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也称“家政36条”。人民网强国论坛邀请专家解读。

院校开设家政专业,大学生怎么能“当保姆”?

“家政36条”中提出提高家政人员素质,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有网友质疑:辛苦读书20年,毕业出来做保姆?高校设置家政专业不是浪费人才吗?

实际上,家政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做家务”。目前一些高校将开设的家政专业归到教育学或法学门类,也是更偏向理论、管理知识而非家政实务的培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保姆”,而更像“管家”。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表示,家政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家政服务职业教育,分两方面内容:通过专业学习让学员掌握家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同时掌握家政管理、营养调配、家庭教育等专业技能。同时,当前教育理念还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关注,高校一般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缺少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认为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的叫做人才,具备操作性技能干实事的就不叫人才,这种人才观本身也是片面的”,提出高校开办家政服务专业,既是现实的需要,不妨也可以作为推动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新的渠道。

家政公司多中介,“员工制”为啥不受待见?

当前的家政市场上,家政服务公司多是中介式。“好阿姨难找,中介都是坑”――网友普遍吐槽中介费居高不下,服务质量却难以保证。

“员工制”模式让众多家政企业望而却步,症结集中在对运营成本过高和责任过多的担心。而劳动者方面则还怕被录用后,家政公司对劳务费用抽成,个人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家政36条”提出着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从加大税费减免力度、完善社会保险、灵活确定工时等方面,推动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苏海南建议,在加大减免税费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立法,规范家政企业、家政服务人员和被服务家庭三方的责任,防止责任不清、责任转嫁,政府要明确调解处理纠纷的部门,从多方面化解企业的担忧。“企业不但要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也要积极向员工解释说明,‘员工制’企业从雇佣总费用里面提取部分管理费用,相当一部分也将通过社保、工资等形式返还到劳动者身上;假如劳动者与被服务家庭发生重大纠纷,用人单位有组织和制度来帮助化解相关的矛盾,给员工权益提供了保障,从长远来看,个人只会受益不会受损。”

服务对象千差万别,行业标准和“家规”咋平衡?

日前,一份上海“最严苛保姆家规”在网上引发关注,雇主对保护家庭隐私、照顾宝宝、保姆个人清洁习惯做出20条细致规定。很多网友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定“ 家规”合情合理,但也有些从业人员觉得“太苛刻”。

对个性化极强的家政服务来说,质量“标准化”能够实现吗?苏海南认为,政府要引导行业分层级、分类别、分对象、分内容制定出细分的家政服务标准,按照服务的类型,如护理、烹饪、打扫卫生,服务的对象,如80岁以上的老人或鳏寡孤独等来细化。再根据被服务家庭的情况配套以灵活的工时标准、考核标准。此外,雇佣双方也应严格树立合同观念――家政服务人员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被服务家庭按合同支付报酬。这样既能够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也能够满足被服务家庭的客观需要。当然,由于家政服务的对象是人,与一般的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完全不同,制定细分标准还要经历较长的过程。

采访后记:

“家政36条”的出台是国家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迈出的第一步。专家们多次强调,伴随着家政服务不断职业化、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从业人员及整个行业如何规范自律、立法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纠纷判例如何明确示范作用,还需各主管部门配合好,真正落实政策,加强监管,及时解决好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家政服务雇佣双方的“界限感”、“信任感”如何界定和维护,也有待全社会的继续探讨。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大家顺利找到靠谱称心的家政服务不再“凭运气”。 


(责编:李兵兵、王??

2024-09-25 02:43 点击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