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方案”公布百余日 粤澳共筑新家园的横琴实践
琴澳亲子活动中心启用,四个民生机构同日揭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成立,花海欢乐季缤纷开场……进入12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横琴方案”)公布已满“百日”,近期的横琴热闹非凡。
“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是“横琴方案”赋予合作区的四大任务之一。从澳门新街坊建设,到澳门街坊总会进驻;从跨境通勤专线开通,到跨境人才认可执业;从澳门居民横琴居住,到澳门员工共管家园。一路走来,合作区新家园的建设,正逐步从硬基础的完善到软关怀的升级。
近日的系列动作,彰显了新家园建设提速。未来,合作区又将如何满足澳门居民的新期待?
硬基础:四大民生机构完善新空间
横琴岛西侧、小横琴山脚下,一片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建设热土,正是“澳门新街坊”所在地。这是内地第一个为澳门居民专门打造,集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
“作为粤澳两地深度融合的示范性项目,‘澳门新街坊’不仅将为澳门居民提供约4000套住房,还将同步开放澳门标准的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让他们更安心在合作区、大湾区发展。”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主席林金城介绍。这个备受期待的民生项目,预计于2023年建成。
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的新家园,就要为他们创造生活工作的新空间。在“新街坊”如火如荼建设之际,横琴数个民生项目同步启用。12月6日,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学校、琴澳亲子活动中心、琴澳医疗卫生培训基地、横琴“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4个民生机构同日揭牌,涵盖教育、医卫、亲子、家政等多个领域。
琴澳亲子活动中心在项目揭牌次日正式启用。7日上午,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揭牌暨琴澳亲子活动中心启用仪式举行。当天,该中心开设了“自然游乐”“彩虹伞感统游戏”“亲子曲奇装饰”等活动课程,吸引了来自社区近30个家庭参与。
这个位于横琴下村的活动中心,面积达760平方米。由澳门、内地社工共同参与,为居住在横琴的所有居民提供服务。“第一次体验这样的项目,十分新鲜,既加强了亲子交流,又激发了小朋友的探索潜能。”居住在横琴带小朋友参加活动的吴女士表示。
子期实验学校的揭牌,则将缓解横琴公办学位紧缺问题,满足居民就近入学需求。“子期实验学校是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一体化,幼儿园是18个教学班的规模,将增加500个学位,小学是48个教学班、中学是36个教学班,目前中学和小学是一起合办,未来将专门建立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实验中学。”该校校长阮翠莲说,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首都的资源优势和横琴的特色紧密结合,把首都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研究方面的优势资源迁移到横琴,为大湾区尤其是为合作区的教育发展助力。
“民生项目揭牌,是落实‘横琴方案’推动合作区深度对接澳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的生动实践。”合作区民生事务局代理副局长冯方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两地政府机构、协会互访和交流,深入探讨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延伸等议题,加快推动琴澳民生深度融合,为合作区居住的澳门居民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条件。
软关怀:更多澳门成员融入合作区建设
如果说,此前横琴的项目建设、机构揭牌等,是在基础设施层面为澳门居民打造生活工作的空间,那么近期以来,合作区的诸多动作则是从心理与精神层面付诸更软性的关怀,试图建立起两地间的文化链接,以及打破社会治理、矛盾纠纷中的障碍。
12月4日,“粤澳共此时”花海欢乐季在横琴花海长廊开幕。这场将持续一个月的粤澳欢乐盛事,已吸引无数澳门居民、本土乐队、青少年儿童等前来,他们不只是观赏者,更成为参与者和故事的主角。
4日当天,澳门乐队的活动负责人“村长”把这次活动比作是“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澳门人关注到澳门本土乐队在横琴的演出,吸引他们一起过来参与,周末也可以过来玩。”他说,在澳门少有这样空旷的户外演出场地,很多本土艺人都希望能够进入内地发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给予了这个平台和机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
而在一周后,一场由湘粤澳三地100多名青少年联袂演出的儿童音乐剧《彼得与狼》在珠海上演,澳门培正中学合唱团与横琴一小合唱团在其中担任伴唱。
“本次演出是个美好的开始,我们的同学以后会有更多机会与珠海、湖南的同学有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澳门培正中学副校长郭敬文告诉记者。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代理局长黄宇杰表示,此次演出是一次湘、粤、澳青少年儿童合作交流的全新尝试,对于澳门少年儿童关注和了解祖国内地,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加强粤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方面是精神文化的深度链接,一方面是矛盾纠纷的携手解决。
12月9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正式揭牌,并现场聘任了首批港澳籍仲裁员。邱美宁、郑重科、黄景禧、龚杰、梁智浩、曾新智等6位港澳籍专业领域人士,获聘首批港澳籍仲裁员。
据介绍,这个新成立的仲裁委员会,将为市民提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争议调解、澳门居民劳资关系快速调处、跨境线上仲裁、跨境劳动仲裁交流协作等服务。
“我们将立足合作区的实际情况,落实辖区企业及市民的劳动权益保护,全面做好澳门企业、澳门居民服务,搭建粤港澳三地劳资纠纷调解协作机制。”上述仲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称,将引进港澳籍仲裁员参与合作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营造合作区良好的企业用工环境,进一步实现合作区劳动权益保护的良性循环。
从澳门社工,到澳门仲裁员,再到管理机构澳门员工,越来越多的澳门成员,正深度融入合作区建设。
新期待:细处着手破除两地阻碍
新家园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尝试摸索中不断前行。要吸引澳门居民就业创业,要加强与澳门社会民生合作,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于来到合作区生活,澳门有大期待。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中一环是“一线”关的便利程度。12月6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正式动工,为澳门居民往来合作区带来新想象。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后,不少澳门工作人员开始每日往返合作区办公,并逐渐适应这样的跨境生活。一名澳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从横琴口岸通关上班已成习惯,慢慢地已经没有了两地跨境的感受。但一天清晨,她带着两根水果当作早餐,便启程来上班,却在经过关口时被没收了。这让她意识到,两地之间还是有一道跨境“关”。她期待,未来合作区的“一线”能够真的放开。
在多番走访中,记者发现,澳门居民来横琴居住的需求中,有一项十分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需求至今尚未突破。据一名澳门本土人士透露,澳门家庭大多为双职工,对于家政人员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在澳门,大部分家庭选择聘用来自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外籍家政服务人员,他们大多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应的专业能力,薪酬也普遍较内地家政市场更低。
目前,内地对于聘用外籍家政服务人员的政策十分严格,仅对极少部分人员放开。今年11月16日,澳门特区发表《2022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其中关于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相关内容提到,加快研究放宽聘用外籍家政人员政策等创新措施,让这一需求被广泛关注,也让不少澳门居民有了新期待。
不过,从走访现状来看,在合作区居住和工作的澳门居民,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吃住行等细节问题。
在一家位于横琴西北侧的企业,一名澳门员工告诉记者,该企业位于横琴大道,公交线路没有覆盖,网约车也很少,员工只能开车上下班。而公司周围也无大型商超,外卖、快递都难以覆盖,员工现阶段吃饭只能靠自己带饭。由于交通和饮食问题,企业的流动性很大,新人难进,老人难留。
“周围的国企、央企有员工食堂和班车,可否有机会共享班车和食堂,解决员工出行和吃饭问题,或者提供接驳巴士,以点对点的形式增设横琴的交通点?”上述员工建议,住宿方面,则希望有更多人才公寓可以提供给企业员工,解决目前面临的住宿问题。
建设中的合作区,食、住、行都是居民和企业面临的最直接问题,而破除困难留住人,当务之急是从细处着手、实处着手。
合作区社会民生融合一览
居住生活
目前,通过珠海综合管理云平台登记在横琴居住的澳门居民3406人,横琴公安机关累计受理澳门居民居住证业务8103个,其中10月受理澳门居民居住证业务80个。澳门居民现有在合作区不动产8877套。
教育医疗
现有11所办学机构,其中公办学校7所(含小学3所,初中2所,幼儿园2所),民办学校4所。全区在校学生超5300人,其中135名澳门籍学生。
现有公立医疗机构2家:珠海市人民医院横琴医院、横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3名澳门居民在横琴签订门诊统筹,累计超过4万人次澳门居民在合作区享受医疗服务。
1—10月,澳门居民在合作区公立医疗机构就诊18005人次,其中10月澳门居民就医1668人次。
社区养老
合作区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实现4个社区“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包括长者配餐服务(2021年累计提供配餐服务28414人次,其中服务澳门长者2148人次)、平安通紧急救援服务、护老者支援服务以及居家上门服务。
创新创业
合作区设有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横琴国际科创中心、大横琴&BEEPLUS联合办公空间、AHA(亚哈)港澳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和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中心5个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
截至10月底,累计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创业项目463家,其中澳门项目429家。实际在园的澳门项目178家,其中创业谷(含创意谷)86家,科创中心7家,大横琴&BEEPLUS联合办公空间22家,AHA港澳青年创业孵化中心63家。
跨境执业
截至10月底,通过考核认证,获得合作区专用导游证的澳门导游及领队495人;获得短期行医资格、在合作区执业的澳门医师52人;已备案的澳门建筑专业人士186人。
合作区成立后,有24名澳门建筑及工程专业人士获得备案认可执业资格,10家澳门建筑及工程企业提出备案申请。区内已备案的澳门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企业37个,已承接工程数量5个。(南方日报 梁涵 吴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