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创新创业生态链雏形初现 产业经济“磁吸效应”凸显

羊城晚报10月30日A特15

统筹策划/陈骁鹏
文、图/陈丽媛 陈骁鹏 陈殷 何文萃

“请问办理企业业务窗口在哪?”“右侧直上三楼就到企业业务专区。”10月26日上午,河源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堂熙熙攘攘,前来办理业务的个人和企业代表在指引下有序、快速地办完各类业务。企业办事员陈先生表示:“河源行政服务提升改革建设的成效直接惠及企业和个人,现在办理各类业务明显提速提质。”

2019年,在广州创业的曾妙玲带着她的新材料研发应用项目,入驻河源市源城区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返乡创业代表,她的创业激情在河源得到充分释放。“孵化基地为创业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今年10中旬,河源高新区科技大道及兴业大道主干道正式竣工通车——昔日荒地逐渐蜕变成兼具“硬环境”和“软服务”的营商高地。在河源市东方硅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工程施工现场,“封顶大吉”高挂楼体。项目负责人表示,公司项目选址时经过了多次考察调研,最终出于政策、区位等考虑选择落户河源高新区。

这些画面折射出一个活力蓬勃的河源。近年来,河源市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全力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如今不仅展现出“双创热土”的巨大潜力,更焕发出“营商高地”的气象,吸引众多企业和创业者前来投资兴业。

日前,羊城晚报走访了河源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河源市政务服务中心、源城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江东新区、市高新区及多家入驻企业等,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企业家、创业者的对话和交流,拾起了河源打造创新创业热土、营商环境高地的一块块拼图。

专区服务为企业“亮绿灯”

10月26日上午,河源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堂一派繁忙,前来办理业务的个人和企业办事人员络绎不绝。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中心每天接待超过1200人,热闹的时候,甚至突破1500人。”

尽管业务繁忙,但服务中心却呈现出有条不紊的秩序。大堂中央设置了宽敞的休息区,舒适的座椅和自助茶水一应俱全。

7月6日,河源市政务服务中心新大厅正式启用。记者从河源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获悉,已有48个部门的1460个事项进驻新政务服务大厅,目前基本实现“应进必进”“应综尽综”“一门式”的改革预期。服务中心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中央、省关于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工作的要求下,河源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市场和市民的能力,最大限度满足企业 、群众和基层的发展需求,如今政务服务能力明显提质提速。

在服务中心二楼的税务专区,河源创赫广告公司法人代表戴玉琴表示:“现在税务申报在线操作不出错的话,基本上不用到现场来,电子政务改革为企业运营开启了极大的便利。”戴玉琴强调,政府还通过政策倾斜,在税务、补贴等方面给予了当地中小微企业很多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对企服务,服务中心专门针对涉企业务开通企业服务专区,并于10月13日正式启用。记者在服务中心3楼看到,企业服务专区共设置了8个窗口,其中3个是工程建设服务窗口,4个是综合服务窗口,还有1个发证窗口。

今年7月6日,河源市政务服务中心新大厅正式启用,企业服务专区位于3楼

据介绍,企业服务专区采用“一窗式”综合服务模式提供涉企服务,每个窗口均可提供全部687项涉企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的办理,并通过多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高频业务的“少填、少交、少跑”。

企业办事员陈先生在服务窗口办理商品预售许可证,他告诉记者,现在办理企业业务的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以前做工程项目审批的时候,经常需要带着笨重的图纸奔波各部门,流程繁琐,非常不方便。现在很多纸质材料都在线上开通了审批流程,大部分业务基本上实现了一窗一次性办结。”

河源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陈志广对羊城晚报表示,河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有了信息化支撑,政务服务才能实现质和速的飞跃。陈志广指出,“河源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秉承的是实事求是的思路,电子政务、数字化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群众、企业的接受度,结合各单位实际协调推动改革。”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河源不仅通过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为企业经营发展亮起了“绿灯”,同时依托“融深”“融湾”战略机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拓展区,在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零成本创业”不只是口号

高校毕业生、农民企业家、草根创业青年……河源市源城区龙岭创业孵化基地聚集着众多创业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河源紧紧抓住融湾大纲,推进与大湾区创新资源要素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对接、创新成果转化承接,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河源市源城区龙岭创业孵化基地就是最突出的实践代表。

据了解,该孵化基地由市人社局统筹建设,由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运营管理。2018年12月,孵化基地成功获得“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成为河源地区首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河源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河源地区首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性基地

2019年,在广州创业的曾妙玲偶然发现,家乡河源的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通过龙岭创业孵化基地的引进,她带着新材料研发应用项目团队顺利返乡发展。曾妙玲介绍:“创业项目主打新型高分子塑钢板桩在水利建设方向的研发及应用。在孵化基地的‘保驾护航’下,项目先后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奖。”

曾妙玲坦言,团队刚来到河源创业一度感觉很“懵”,对很多情况不熟悉,无从着手推进项目。“孵化基地提供的 ‘婴儿式’创业指导对我们的帮助极大。”

“孵化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能够有效降低初创企业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从而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性。”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总经理邱杵华表示。

截至目前,龙岭创业孵化基地共有孵化企业117家,通过创业孵化直接带动创业人数288人,累计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1200个。孵化基地入孵企业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现代化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河源发展“双创”如何扬长避短?国家级创业导师邱杵华对此颇有体会,“河源创业成本低是很多地方难以比拟的,无忧创业、零成本创业,并不是只停留在口号上,这点值得肯定。”

邱杵华表示,很多地方在创业扶持政策上更多是“培优扶强”,项目或者企业本身的底子越好,得到的扶持越多。虽然河源在资金、人才等要素上存在短板,但政府对很多中小微企业和初级项目都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这很难得。此外,河源的创新创业氛围明显搞起来了,不定期开展大小活动,聚集创业者头脑风暴,形成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循环,创业生态链逐渐成形。

龙岭创业孵化基地是河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了引进扶持优秀的科技研究项目,河源还积极落实“六保”“六稳”,大力扶持农民企业家和大学生创业就业。

张金辉是农民企业家创业代表,原本从事附加值低的油茶种植行业。在孵化基地的启发和帮助下,张金辉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出“东江绿”茶麸天然植物系列日用产品。如今,张金辉牵头成立河源市油茶行业协会并担任会长,力争将河源的特色油茶种植进一步转化更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加工产业,走向大湾区。

创业者张金辉展示其自主品牌“东江绿”的洗护产品

记者了解到,为了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河源市扎实推进 “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工程建设,为当地民众脱贫就业送出“民生大礼包”。

截至今年9月,河源已建立家政行业信用体系,有超过30家家政企业签订《诚信守法经营承诺书》,开展家政服务培训6404人次,带动就业创业超过1.2万人。为擦亮“河源家政”品牌,河源市斥资超1300万元打造“家政一条街”,为河源家政从业人员打造一个集家政展示、家政交流、公共服务、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家政服务平台。

巧借大湾区产业转移“东风”

10月26日下午,记者在河源市东方硅源有限公司光学科技项目工地看到,“封顶大吉”红色横幅高挂楼体,厂房室内装修已经接近完成。现场项目负责人表示,年底项目全面竣工,预计明年春节后投产。

据悉,该项目由深圳市东方硅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5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1亿元以上。东方硅源是一家研发、生产光学涂层及其玻璃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据项目负责人透露,东方硅源项目落户河源高新区,对产业上下游企业产生了“磁吸效应”,“最近有几家上游供应商都在咨询入驻的事宜,有的已经在走流程。”

今年以来,河源高新区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充分激发高新区作为河源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平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阵地的作用,致力打造全市承接“双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河源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

河源高新区东方硅源科技项目主体建筑已封顶 刘海有 摄

显然,东方硅源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将进一步扩大河源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推动新一代信息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延伸区、牵引区、承载区,河源高新区持续吸引众多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优质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日前,河源高新区模具城统建厂房封顶,河源市鹏准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繁对此感到兴奋和期待。

鹏准模具是一家出口型汽车模具制造企业,与多家知名汽车品牌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9年12月,鹏准模具在河源高新区投产,“现在河源生产基地已经有170多人,接下来深圳的生产基地将逐渐迁移到河源。”

罗繁表示,“模具产业对产业聚集的依赖度较高,这样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激发更强大的产业势能,这一点很多行业都一样。但产业链集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河源高新区很重视产业群的规划引导,接下来模具产业的配套将越来越完善。”

汽车模具制造企业鹏准模具于2019年12月入驻河源高新区,如今部分厂房已经实现投产

记者了解到,河源高新区正大力加强主导产业梳理和规划,主动在“建链”中“补链”,力求形成与“双区”有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汽车模具产业及其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河源高新区将于年内迎来今麦郎、华益盛、华冠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工业企业项目的竣工投产,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29亿元,带动就业6300人,并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产业聚集,加快推动河源高新区迈向千亿级园区。

就在河源高新区开发建设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东江河畔有一颗同样闪耀的明珠冉冉升起——河源江东新区正以迅猛的势头,发展为河源市打造营商高地的核心阵地之一。

记者从江东新区管委会获悉,近年来,江东新区全力落实招商政策措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了进一步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江东新区制定出台了《河源江东新区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的措施》《河源江东新区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暂行办法》《河源江东新区关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

同时,江东新区全力以赴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0月10日上午,江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一条龙”办事服务、“一个口”收费服务、“保姆式”投资服务得到有力实践。据统计,江东新区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95亿元,增长率达18.0%,居全市之首。

河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腹地,承接着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如今,湾区产业转移的“东风”强劲,河源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市场热度持续升温,“虹吸效应”日益显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河源正以“双创热土、营商高地”的姿态强势崛起!

对话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总经理邱杵华

邱杵华

河源发展“双创”如何突出本地特色?

邱杵华:河源通过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打出低成本创业、无忧创业等特色标签,吸引了大批从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等地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和项目。加上河源十分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长,口碑自然而然起来了。这些年,很多中小企业主都反映,在河源办事营商基本上都是一路绿灯。

另外,河源发展“双创”强调精准链接本地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河源市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紧密围绕河源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结合河源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引进电子信息应用、生物科技、工业设计等主导产业创业项目,也打造了一批富有河源本土特色、具备示范引领作用的成功创业明星和优质创业实体。

河源激发“双创”活力还需在哪些方面破局?

邱杵华:必须承认的是,河源在融资活力、人才引留等方面仍落后于珠三角地区。风投不活跃、融资渠道不通畅困扰着很多初创项目和企业,同时,专业型高端人才紧缺,企业招人难,留人也难。

当然,方法总比问题多。畅通融资渠道上,河源通过孵化基地积极为创业项目搭建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推动人才项目、资本有效对接,助力项目发展壮大。比如,依托投融资管理和上市担保服务机构,协助孵化企业通过在交易中心挂牌展示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为符合要求的入孵企业或项目发放“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补贴项目,利用政策红利缓解创业资金压力。

人才问题上则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定向输送人才,形成创业带动就业,人才驱动企业的良性循环。创新创业基地积极与广东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及河源本地高校资源对接,提供创业案例、政策咨询、岗位见习、模拟创业和创业辅导等服务,并通过开设创业沙龙、项目路演以及组织大学生创业团队参加创业大赛活动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智慧。

“双创”工作如何结合实际调整对各类型项目的孵化标准?

邱杵华:这个问题涉及“孵化基地”和“孵化器”的区别运作。孵化基地做的是从0到1的扶持,鼓励的是大众创业,而孵化器则强调从1到N的进阶发展,属于万众创新的范畴。

现在河源市推进创新创业发展整体还是采取双线孵化的策略——一方面依托孵化基地鼓励大众创业,包括引导扶持大学生、草根农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实现创业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孵化器为科技类创业团队、回乡二次创业企业家等蕴含更多能量的项目解决落地、推广、资源对接等问题。

孵化基地要激发的是一种持续创业、带动就业的市场活力循环。因此,基地对入孵项目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项目也更容易流产,但我们也鼓励这批创业者积蓄更多经验、资本再试。而孵化器则将重点强调技术产出、成果转化,这类型企业做起来迸发的能量更大,相应的,评审的门槛也更高。很多项目会先进入孵化基地,发展运营相对成熟后,就会转到孵化器去做进一步的落地,这就形成了孵化链的衔接。

2024-08-27 10:01 点击量:15